即使是最才思如泉涌的作家,也难免会有灵感枯竭的一天,就像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读到的,村上春树从自己三四十年的经验来看,作家旺盛的生命力往往集中在年轻时的那一段时期,是因为因为青春充沛的精力和想象力,但是多数人会在成就现象级的名气之后,落入几十年的灵感荒芜。
所以像我们这样三脚猫的写手,时不时陷入写作灵感的贫瘠,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甚至一个月只有那么几天才会下笔如有神助,我也是领略过的。想仍然出落为一个作家,虽不敢说著作等身,但能出版一两本自己的书——这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了。所以,只要我期望能保持我的思维流畅,在我愿意写就能写得出来,被约稿也能挤点牙膏,我就需要还是认真想一想写作贫瘠之来源的问题了。
我在写作课(真是个其实随便谁都可以讲的课啊)里面就提到过,写作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阅读。人为什么要阅读,按照梁文道的讲法,阅读可以让人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体验各式各样不同的人生。自然地,阅读也会提供出足够的写作的素材和养分。如果人这一辈子只剩唯一一件事可以做也应该做的——原谅我总是这么极端地想,但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说明它的重要——那就应该是阅读了。
这真的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只可惜我们现如今都能明白的道理很多,但能切实做到的太少。分析它的原因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简而言之,像阅读这样不断的向自己的大脑输入和储存养料的事情,多做无害,可以不只是读书,也可以是听广播,跟人聊天,旅行。
当然,这不是这篇短文想要强调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方面。
在《正解》里,陈崇正提起过如何防止才思枯竭,将人生经验转化为写作资源的一些提议深得我心,那就是怀着感恩和爱的心,去重新面对你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你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一切。
比如天空的颜色,白云的形状,风的速度,花草的姿态,人的神态动作,光与影的构图,色彩的搭配,远处机车的喧嚣,身边儿童的嬉笑,所有一切构成了一幅五彩动态的画卷,而把自己从现实中抽离开来,立于一个上帝视角,来截取这幅动态的画卷的静态切面,在心里去感受它的各个部分,并且尝试去描述它。
这里透露一个跟日常碌碌生活明显的不同,就是放慢自己的心理节奏,借助有意识的观察来驱逐无意识下的混沌。这也跟我们经常所说“放空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这种状态下的文字,会更发自内心,会有心流流淌的感觉。这时脑子里积累已久的素材突然会有触类旁通的发现,这就是对当下获得的灵感的额外奖励了。
这不仅在我的写作,还在摄影时,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状况,一旦当自己进入到心流畅想的时候,我写出来的和拍到的,都会让自己欣慰不已。
听起来有点玄学,但谁说写作不是艺术呢,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让自己放慢节奏的方法,以及自己写作的习惯。重要的是写出自己愿意写的东西哦!
网友评论
还是继续写吧 突破极限后 或许有新的事情发生 权当做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