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个几乎不更新的新媒体平台上收到私信,援引了我很早的一次有感而发,询问平衡自我和家庭的心得。
既然是曾经种下的因,我不介意分享自己走过的路。
整理思路回复之后,对方抛回来的文字很是得体,令我眼前一亮。
这个ID紧跟着问:“你是老师吧。”
我的确有相似经历,虽然有些讶异话题的急转,依然很礼貌地回应了。
自此,我的称呼就成了“老师”。
师生是非常典型的不对等权利关系。平白无故地把屏幕对面的人置于如此心理高位,与平白无故地把对方当“狗”,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两者并无差别。
很遗憾,我无法从陌生人的卑微中获得任何情绪价值。
第三轮对话,不仅完全没有信息交流,在持续输出情绪价值的同时,开始对我的私人生活进行打探。
杀猪盘确认无疑。
我与杀猪盘距离最近的两次,都与自己的欲望有关。
一次是对方冒充网络服务公司。
当时正好家里用的优惠包到期,我没有时间去找deal。收到短信说最近有促销,就联系了。
后来复盘,其实对方的手法很拙劣,无非是机会难得、有时限这类的心理施压。虽然扮高冷,但急切之意彰明昭着。
我还寻思,什么时候网络商的客服如此热情,如此热衷技术,恨不能爬过电话线来手把手地教我。
最后一步,对方让我把礼卡信息告诉他的时候,我终于神志清明,反应过来too good to be true了。
还有一次是在领英上。
对方的profile像模像样,职场经历没有明显地破绽,算是舍得前期投入的高端盘了。
一开始的英语沟通没有感觉艰难,后切换成母语也可以解读为以示亲切。
他隐晦地展现精英范,我自然会恰到好处地商业互拍。这是职场老人的必备技术包。
直到对话进入了微妙地领域。职场需要了解的信息范围都在公开的profile里,越此雷池,要么涉嫌歧视,要么就只能是杀猪盘了。
人,难免有欲望。杀猪盘能叮上的无非是鸡蛋上的缝。
只不过,因果往复,得失有道,是自然之理。
有欲望而无妄念,也就无缝了。
苍蝇,还是讨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