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伤感,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丧失于商家的无良竞争当中。
但这标题还是让人觉得奇怪,提到了两个牌子,三鹿在前,无限极在后。
三鹿事件已经是多年前的老黄历了,明显这次新闻的重点是讨伐“无限极”。
原新闻出处,点击三鹿奶粉受害少年患肾病 花4.6万吃无限极产品后去世
阅读通篇新闻,有三个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也是惹人生疑的地方:患者小时候吃过三鹿奶粉,肾上出现问题;梁起超称,儿子患病期间,宋某霞曾多次向他们宣称无限极产品无毒副作用,坚持服用能让孩子的病早日治好;在患者病状加重时,患者呗家属要求服完剩余保健品。
(一)
2000年,患者服用三鹿奶粉,很快发现前期病状,经市级医院诊疗,2个月康复出院,医院赔患者2000元。其中就存在这样第一个疑团,
能出院,代表着患者身体的某种病状得到缓解,但是是否得到治愈并留下其他后遗症,新闻并没有明确交待。
2014年,患者被确诊为“双肾结石、肾功能不全”,作为肾病患者,饮食及其他生活习惯都需要注意,作为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的普通患者是否能注意这些点,中间相隔14年,已说不清。
(二)
2014年,患者病情加重,服中药的同时,经当地医生介绍,及该医生和无限极销售者的非真实宣传,患者家属为患者购买大量无限极产品。
以下截图来自新浪财经:

患者家属提供相应购买清单。

澎湃新闻在国家药品监管局网站查询发现,“无限极牌常欣卫口服液”备案信息显示“少年儿童为不适宜人群”。但截至2019年1月17日晚22时,无限极官网所有产品的“产品介绍”、“相关知识”、“使用指南”内容均为空白。目前尚不清楚未显示该部分内容的具体原因。
患者家属这些投石问路的就医方法耽误了患者的科学治疗,作为医生和无限极销售者也需为“耽误治疗”付出一定责任。
(三)
患者服用无限极一段时间后,病情再次加重,医院方建议停服无限极,患者家属则选择继续服用无限极,一直到患者患病危在旦夕。
以下截图来自新浪财经

整个经过看下来,对于患者的死,患者所在市的市医院,村医生,无限极销售者及患者家属,都需要对患者病情的加重负一定责任。无限极销售者需要对虚假宣传负法律责任。对患者死亡负直接责任的,则是患者家属,而不是无限极。
无限极本身,从产品本身到具体销售都有漏洞,特别作为产品的具体销售者,对于产品的药性并不熟悉,仅凭夸大宣传完成销售的目的,经常打法律的擦边球,所以并未得到“大快人心”的惩罚,且一直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