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书纪年
在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古文(比当时通用的文字还要古的战国文字)记载,史称"汲冢书"。其中有记载夏商周年间的史书十三篇,晋人初名之"纪年"(又称"汲冢纪年")。 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考订释文,遂有初释本竹书纪年。又称"荀和本"。凡十三篇,按年编次,叙夏、商、周三代,接以晋国、魏国排次。
古人又为何对这本书如此排斥呢,甚至到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竹书纪年》?那是因为其中的内容跟《史记》的记载千差万别,我们来看一看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在该书是如何记载的:
1、舜囚禁尧,最后把尧杀死,夺取帝位;
2、舜大肆消灭尧的死党,将其称为四凶,其中就包括禹的父亲;
3、禹据夏地抗舜,最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遂死在苍梧;
4、禹死,启即位,益密谋夺位,结果被启杀掉;
5、伊尹杀商王自立,后被杀;
6、商王文丁杀周文王父季历;
7、共和元年。不是周公、召公联合执政,而是诸侯国共国伯和代周天子执政,而称“共和行政”
8、周文王被纣王拘押,不是因为崇侯虎进了谗言,而是周文王与纣王发生军事冲突,败而受俘;
9、周武王乘纣王主力东征东夷,进而偷袭商都。
是不是亮瞎了大家的眼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