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效学习个人成长方法论值得读的文章
掌握这3样知识,你就是行业顶尖人才!

掌握这3样知识,你就是行业顶尖人才!

作者: 汤世海_体系学习法 | 来源:发表于2014-11-18 08:11 被阅读3830次

    很多人看了我的日志后,都喜欢问我:“如何才能快速学习?事半功倍呢?”

    任何人想学习快速学习的方法,无非是想少付出时间和精力,而和别人收获一样,甚至更大。

    只要拥有这个想法,我们才会不断的去思考和思索,我们如何才能更快、更高效?

    那学习究竟有没有捷径?

    有一本书的观点:天才=科学训练1万个小时,不过,当你具备一定自学基础后,的确有各种方法让自己学习更专注,更有效率,这是可能的。

    比方说,这一万个小时如何合理分配,可以让你学习变得更有效率,这是可以探讨的。

    另外一个秘密是:很多专业有大量的共性知识,所以如果你能真正吃透一门学科,再转移去了解另一门学科,考虑不同学科知识的相关程度,你可以节约掉这一万个小时里面的5000,甚至9900个小时就能学到新学科的精髓。

    而没有真正吃透一门学科的人,再去学习一门新学科,他的感觉就好像是要继续花费另一个10000小时,这样对比看起来,你就具备了大家羡慕的“快速学习”能力。

    所以研究如何快速学习,不如认真研究如何才能快速吃透一门专业。

    这才是我们要谈的快速学习的根本。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一门专业,掌握快速学习的根本本质?有3类关键知识。

    第一类:理论(知识)的学习。

    (1)学习内容很关键。

    比如学习写作,是你看一万本通俗易懂《故事会》,还是系统读几本啃起来很累的“教你写作”的经典书,那种更快让你上手?

    很多人喜欢买热门书畅销书学习,因为比较通俗易懂。

    这样当然可以,但是能否也啃几部大部头,扎扎实实做点基本功课?

    我每次辅导别人的时候,都是要求先找难啃的教材进行分析,这容易快速了解框架。因为学校的教材编写是十分严谨,逻辑非常有条理的。

    我写的大量日志,都是属于看起来有些累的,堪比难啃的教科学。

    但是知识量也非常大,相比于其他人写的日志,有人物有故事又风趣的不一样,那些是畅销书。当然,各人有各人的风格。

    只是,你的学习内容决定了你的理论高度。先啃几本教科书,你就有了整个知识理论体系,你的基本功就扎实了。

    (2)学习方法很关键。

    这类型的知识,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整体框架的把握,同时建立索引。我们通过思维导图简化整个知识体系,再通过记忆法大量记忆行业知识,行业要点等。

    核心要素就是:找到经典的书籍,先分析出整个知识(领域,行业)体系的全景图,再阅读大量书籍再补充细分领域的知识。

    这方面就是需要高效,快速大量的节省整个学习时间。

    因为任何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理论体系框架下的,没有理论框架的实践高度都是不足够的。

    (3)学习状态很关键。

    在学习的时候,你是晕晕欲睡或者是精神饱满?

    无论你是看书,参加培训或者和别人头脑风暴,拥有非常好的学习状态将是你吸收知识最关键的因素。

    这里面的方法有:深呼吸法,自我催眠法,心锚法等。

    第二类:软知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任何学科之间都是会有共性的,而我们就是要掌握这些共性的知识。

    大学里面把这些称为专业基础课,而我称为知识之间的“本质”。

    比如在心理学行业。很多领域之间的知识都已经高度标准化。例如:《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这些知识学起来不容易,很多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消化。

    但是我们学习的标准不是每门课考到90分,而是形成对学科的整体认识,可以帮助你建立对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之间的共性知识是什么?这所有心理学细分领域之间都有什么共性?

    如果说这些领域都是因为《基础心理学》下的细分领域,那么《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这些细分领域下,是如何作用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又是如何将《基础心理学》的核心关键应用的?

    所有这些知识,都是需要深刻的思考的。如果我们平时学会这样思考,我们就不断的形成我们的专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连续深入思考,甚至于几个月的思考,最终会突然在实践过程中或者在回家途中,在旅游途中,突然领悟到。

    要形成这种能力,要习惯写日志、公开演讲。

    我们可以通过写日志来总结和领悟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写的过程中,我们就是一个不断思考和感悟的过程。

    公开演讲或者授课,是将你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千变万化的人,他们会提出问题,会和你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角度,从而导致你的思考更深入。

    很多人在这方面缺乏思考能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根本没有读过这个领域最经典(也是最艰涩难懂)的教科书,或者说,他根本没有一直挑战过连续思考这个领域复杂的问题。

    如果才算已经了解到这个行业的本质?那就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怎么做好一件事情,是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果?就是属于事物的本质。

    举例:你看到一本书说,将想要记忆的文字转换成图画(甚至故事,电影),你就会记忆得非常深刻。这是“理论基础”。你根据自己方法,你自己去实践,在实践经验中,你会发现效果确实非常好。

    但是,为什么这样做就会有效果呢?你是不知道的。

    所以,有可能你将这个方法教给别人,却发现别人没效果,你就没办法啦。

    或者你在家实践会有效果,到闹市区就没有效果了,你就没办法啦。

    反之,如果你知道里面的原理所在,你就会创新了。(其实这也属于理论方面)

    第三类:实践的能力(方法)

    要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经验,那就是实践。

    无论是我们深入思考得到的知识,或者是最基础的理论,我们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完全掌握。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情况,又反过来修正来完善理论体系等。

    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假设我提出一个要研究的主题,例如:毕业论文,主题演讲,创新项目等。

    那么针对这些主题,我们会去大量的搜集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通过书籍、可能通过百度搜索,我们搜集的这些知识,就是理论知识基础。

    但是,这些资料在什么类型的书籍里面?在百度里面输入什么样的关键词能找到?或者在贴吧或者QQ群等能找到?

    这些都是属于经验类。

    这些经验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多次反复查找,多种渠道之间的信息平衡,你才会找到适合你的工作思维和节奏,这就是你的软知识能力啦。

    理论+经验+软能力,是一个顶尖人才的必备能力。

    有些人,只有理论基础没实践经验。这是普遍的大学生。处于工作的基层。

    有些人,只实操,没有科学系统的方法。这是以前比较传统的销售主管。处于中层。

    有些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多年工作经验,这往往是高管(职业经理人等)。处于高层

    当大家都在说1万小时理论时。我们就该好好分配1万小时,理论占多少小时?实践占多少小时?软能力占多少小时?

    我是汤世海,专注研究和传播高效学习方法。欢迎交流。

    QQ/微信:1137168268

    微信公众平台:zhongzhitua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青米央:理论需要实践印证
      • 行走在路上的大粪:我是拾粪工
      • 听见阳光:对学习内容那部分深表赞同,去年我突然爱上了大量阅读,在知乎里看到一个书推荐叫做《How to Read a Book》,看完之后学会了如何系统快速有效的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喜欢,已关注微信。

      本文标题:掌握这3样知识,你就是行业顶尖人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ei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