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借陪伴孩子长大的机会去理解和修复自我的安全感

借陪伴孩子长大的机会去理解和修复自我的安全感

作者: 学会取悦自己 | 来源:发表于2016-02-16 12:26 被阅读202次

    经常会在各种信息载体上听到和看到“安全感”三个字,然而大部分的信息都在讲述安全感不足会带来的影响,而对于安全感是啥,到底如何才能培育安全感两大问题总是悬而未解。

    这篇文章里,我在尝试,应该说是努力的尝试把我这两年来“学习”到的关于安全感是啥及安全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相关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有点诚惶诚恐的感觉,因为我不是大咖,但又想说点大咖想说的话)

    很多成人会抱怨自己没能拥有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导致自己未能建立起好的安全感。埋怨控诉可能很多时候都于事无补,虽然人出生后的前三年是安全感形成的最关键期。但个人觉得后天,我们自身还是有机会修补自己不够好的安全感的。

    例如你可以借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去修复自我的安全感。

    生个孩子,在孕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会重现很多自己童年的感受。但这个过程中,你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否则你可能不仅不能自我修复,反而会祸害自己的孩子,用你自己曾经经历的那种熟悉的、但又不够好的方式去对待宝宝。学习,有必要、有条件的话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借培育孩子安全感的同时修复自我安全感的不足。

    另外一个前提条件最好是拥有一个人格健全的,爱你的老公。原意陪伴、包容你用漫长的时间、精力、金钱去修复小时候没有建立好的安全感。

    安全感我的理解是主要包含:稳定性、可控性、可信性三大因素。

    稳定性

    心理咨询之所以要在规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是因为这样才能给来访者稳定感,从而建立起来访者对咨询的安全感”,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同样需要稳定的地点、时间、人来进行。

    稳定性:包含养育环境的稳定性和主要抚养人的稳定性。

    抚养环境的稳定性是指在孩子3岁前,尽量不要经常搬家,或者更换居住环境。例如有些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跟妈妈在奶奶家住几个月,然后又去外婆家住几个月,再然后就去爸爸工作的城市住几个月,这样无法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居住环境,很难建立较好的安全感。

    抚养人稳定,我的理解是首先不要经常更换主要抚养人,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育儿习性和理念。例如对于宝宝玩水这件事,妈妈可能同意玩,而奶奶可能不同意玩,这个时候宝宝就容易混乱,到底是能玩还是不能玩呢?其次是主要抚养人的情绪和性情总体上保持稳定。

    可控性

    可控:也就是有掌控感,宝宝刚出生,完全处于一种“无能”状态,能做的就是吮吸和哭,如何能让她对外界有掌控感呢?这就需要妈妈对孩子的需要有敏锐的觉察能力,能及时的感知到宝宝的需要并给予及时的回应。敏感的、敏锐的、及时的回应,让孩子知道有人懂她,他可以通过另外一个有能力的人去掌控外面的世界,获得自己的各种需求。从而对外界建立一种可以依赖和掌控的感觉。

    如何回应你的孩子呢?

    对于刚刚出生的宝宝的基本需求的回应要及时:例如饿了就及时的喂奶,渴了及时的喂水。

    研究发现:若婴儿向妈妈发出信号,而妈妈能在7秒钟内给出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若超过7秒,受挫感就会产生。若总是受挫,甚至总是彻底的受挫-妈妈基本不回应,那么,婴儿就会减少甚至再也不向妈妈发出呼应。长大后易患自闭症;严重的宅,极有可能有这样的背景。

    生活案例的分享

    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在喝奶的时候,总是会用眼睛专注的盯着妈妈的脸。这个时候,大多数妈妈都会给宝宝微笑的回应。会与宝宝目光对接,会询问宝宝,会跟宝宝说说话,逗逗他。再长大一点的宝宝,如果您把她交给另一个妈妈给她喂奶,大多数的宝宝刚开始会因为饥饿会准备大吸一口奶,而就在此刻,她发现那不是妈妈的脸,于是就会拒绝喝奶。

    等到宝宝咿咿呀呀学语的时候,很多用心的妈妈,总会抽时间陪宝宝聊天。当宝宝看到妈妈跟自己发出一样的声音,而且面部变换各种表情,总是会被逗得嘎嘎嘎的笑。

    等宝宝长到大概八九个月的时候,开始会叫爸爸妈妈了。想要表达,但是尚未能发出精准的音的时候。很多时候会用“恩 恩 恩”类似的声音配以手势,尝试跟大人交流。对于大部分主要扶养人来说,都能很精准得猜测出宝宝的心思,用语言替宝宝表达她的话,这个时候宝宝会很用力的点头。

    当孩子长到一岁半左右,能独自行走了。他们总会发现对他们来说各种新奇好玩的事物,这个时候,她会很兴奋的把你拉过去看 “妈妈,蚂蚁”。如果你漫不经心的说“我知道啦”,她常常会很失落。如果你也很惊讶的说“啊,蚂蚁”,她会非常满意的走开,去寻找新的好玩的东西。

    武志红在《你如何发出声音,你又如何回应》 说:养育孩子的本质,是养育者如何回应孩子。客体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对幼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幼童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

    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如果感到对方没有回应或不及时回应,自己的情绪会产生巨大波动。

    可信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0-2岁是婴儿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时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从小跟孩子建立信任的关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对孩子说谎。您跟孩子说一些“道理”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理解您说的是真实的,保护性撞墙的策略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点。

    保护性撞墙:也就是说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给孩子探索的机会,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同时提前向孩子指出探索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告诉她需要她自己承担选择的结果。例如在我家孩子刚学会用手抓东西的时候,一次看到饭桌上一碗热汤,她很想去抓。我会提前告诉她“烫手”。但她还是很想去抓。于是我会把汤碗拿到孩子容易够得着的地方,抓住她的手放进热汤里感受一下,立马拿出来。那一次手被烫红了,她哇哇大哭,从此她理解了“烫手”。之后只要我说烫,她就不会去碰。运用这种保护性撞墙的策略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实事求是,二是不断强化,三是大人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

    在我家孩子想要探索外界的时候,我会尽量说“好的,你可以试一试”;遇到有危险的时候我会尽量教她一些减少危险系数的办法,或者告诉她那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她愿意承担后果,她也可以试一下。例如,小时候,她喜欢把玩具往嘴里塞,我会跟她说“妈妈知道你想尝尝这个玩具,我先给你洗洗”。多次证明妈妈是允许她吃玩具的,所以凡事她想玩的脏东西,玩之前,她都会同意等妈妈洗干净后再玩。大一点的时候她想摘玫瑰花,我会告诉她玫瑰花的茎上有刺,扎手,扎痛了,别怪妈妈。因为小时候我让她体验过“扎手”,所以当听我说扎手,她就不去摘玫瑰花了。

    在跟我家孩子互动中,我尽量不对孩子说谎。孩子多次验证妈妈说的都是真的,从而建立妈妈是值得信赖的结论。于是她会愿意相信妈妈,在真正有危险的时候会听取妈妈的建议。这几年的育儿经历让我总结出:我们要允许孩子做一切“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要滥用禁止,禁止要用在刀刃上。

    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的时候,对大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放手”,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因为这意味着大人需要承担孩子自由探索所带来的鼻青脸肿等各种风险,需要克服处理各种担心和恐惧。但是研究显示儿童期的放手往往能减缓青春期的逆反。

    我的师姐罗静在《静观育儿》脱口秀节目中对于安全感有较清晰的阐述。关于如何建立宝宝的安全感的几个建议也非常好。例如妈妈给孩子形成一种安全岛的感觉:也就是在妈妈那里宣泄任何情绪都是被允许的,安全的;安心快乐的陪伴孩子;经常抚摸孩子,触觉是被动发展,经常抚摸孩子会让孩子的触觉发展敏锐。

    对于一个成人来说,安全感可能就意味着拥有一份薪水尚可而稳定的工作(能提供吃、穿、住等基本需求);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维持一段稳定的感情(满足关心和爱的需求);自我对生活有掌控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陪伴孩子长大的机会去理解和修复自我的安全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bp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