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个爱眼日
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导读:
“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发于目”,平时我们所说的眼神,就是这个寓意。有时眼神表达的意思甚至比语言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内心,所以才会有“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古代,近视了,就无法“眉目传情”了。
现代,近视了,恐怕会失去更多的人生机会。
近视也是有历史的
古人也会近视,惊不惊呀?根据史料记载,这几位历史名人不幸也是近视患者。
1
第一位是周文王。没错,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姬昌。
《史记》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的是周文王的音乐。孔子非常欣赏周文王:“……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而谁能为此也……” 望羊的意思是“远视茫茫”,望远看不清,放在现代就是近视了。
2
还记得那位砸缸的少年吗?他就是后来著有《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他自述“素有眼疾,不能远视”——近视患者,鉴定完毕。
3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是近视,而且是高度近视。根据南宋叶梦得在《石林燕话・卷十》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连文豪欧阳修都近视了,只能叫人读书给他听。
4
清朝的雍正皇帝,他不仅是个近视患者,还是一个眼镜控。
据历史记载,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整整多达35副,而且材质各不相同,包括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等等。
文 物 来,来,来~
我们不妨看看古董眼镜长啥样?
(图片来自山东省眼科医院近视博物馆)
每一件文物都可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也折射着历史文明的光辉,反映了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近视矫正技术的“冷知识”
作为一个现代近视眼,我感到了一丝庆幸。至少我们是有希望摆脱眼镜的。为此,我们人类步履不停,始终在进步。有关近视矫正技术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01
第一阶段,原始发明期: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
这项技术的应用可追溯到1943年,原理是在角膜上面放射状切割八刀,让角膜中央因周边的膨出而相对变成平坦,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因为术后并发症较多,已被早早淘汰。谢天谢地,我晚生了好几十年。
02
第二阶段,开拓改进期: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PRK)登场
准分子激光代替了钻石刀,使得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适合近视度数在700度以下的病人,缺点是手术后几天内会有疼痛感。
03
第三阶段,普及成熟期:
催生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首例LASIK手术于1997在我国成功开展,LASIK技术是在PR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PRK术后角膜上皮过度增生和角膜雾状混浊现象,适应范围也更广,可矫正近视度数达1200度,散光到400度左右。术后反应小,病人疼痛轻,视力恢复也较快。
04
第四阶段,技术提升期: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
LASEK是解决高度和超高度近视、角膜厚度不足患者有效的屈光手术方法,术后屈光度波动极少、屈光回退最少。
05
第五阶段,安全期:飞秒
这是在LASIK技术上发展而来的,用激光来制作角膜瓣,无需刀片,而常规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是用机械性角膜板层刀来制作角膜瓣,角膜瓣制作完成以后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是一样的。这项技术的优点是无需住院,不影响正常用眼。科普一下飞秒:它是时间单位,1飞秒等于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
06
第六阶段,高安全期:
全准分子激光术(TransPRK)
TransPRK是LASIK技术的全新进展,可达到真正无刀、无负压吸引、无切削、无接触,不需要制作角膜瓣,器械基本和患者眼球无任何接触。阿玛仕750s超高速的准分子激光可以一次完成对角膜上皮以及角膜基质层的切削。手术过程中六维眼球跟踪系统,全程无“死角”跟踪眼球。
07
第七阶段,多元化时期:
全飞秒SMILE及ICL是目前的主流
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跟上面的手术方式比起来优势在于无需制作角膜瓣,相比其他激光近视手术更加微创,同时体验更加舒适,手术时间更短,恢复速度也更快。
ICL植入术,是在眼内植入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不需要切削角膜,适合角膜薄、度数高的近视患者。而且,随时可以将晶体移出,具有可逆性。
乱花迷人眼,真相只有一个
准分子、激光、半飞秒、飞秒、ICL…..光听名字就懵圈,这么多专业技术名词,令人眼花缭乱。如果你是近视患者,同时还患有“选择恐惧症”的话,那该有多崩溃?
这么尖锐的问题还是交给专家吧。【晔问仁医】的唐晔老师曾在采访中有过同样的疑问:“全飞SMILE当前主流,眼内镜ICL异军独起,表层切削LASEK等常态化,那么医师在面对近视患者时,将如何选择?”
“是啊,我会怎样选择呢?全飞?ICL?安全性始终是第一要素,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到,循证依据愈充分愈好。具体到每个近视患者,具体参数和匹配性,最费思量。”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周行涛教授如是答,“近视手术没有最好之说,只有适不适合,实际上,效果好不好,完全看有没有选择合适匹配的。术前的沟通交流和检查至关重要,有些术前检查甚至超过20项。一切以安全为前提。”
周行涛教授用五个字解读了上述技术的区别:密码-加减法。
“我爱数学,有时候我觉得,苍茫宇宙,数学固然不是解释一切的唯一密码,但至少是最可信赖的自然私语。”周教授对视光科技的解读有着独特的视角,“近视全飞SMILE 的第一个可译密码应该是“1”,“All in one”的”one”。全飞一体化术式,只需一种激光一步完成,代表当前角膜屈光手术的最高成就;我所理解的晶体植入术,其自然密码是“19”,无论国际国内的教科书里,都注明晶状体屈光力是19D,晶状体拥有1900度的自然之力,是高度、超高度近视的福音。”
那什么是“加减法”呢?周教授说,但凡手术设计及术式方案,通常不是绝对的,越细致,就越“深入”,综合考虑,可以把数学的加减法原则先活用起来。激光切削角膜,使之变平变薄,是“减法”,第一要素是确认角膜稳定结构无虞。眼内植入一枚精细超薄的镜片,是“加法”,第一要素是确认后房空间的容纳度。角膜厚度够,做“减法”的激光有优点,近视度数高,超高度近视或相对薄角膜的中高度近视,“加法”的眼内镜更赞。
关于晶体植入术,很多人还很陌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开展了ICL安全万例行系列科普讲座,本次与【晔问仁医】联合主办,首次来到【晔问仁医】《科技改变生活》直播栏目现场。2019年5月13日,晚七时。两位嘉宾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周行涛教授、主任医师王晓瑛教授与主持人【晔问仁医】唐晔老师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对话,两位教授从晶体植入术的前生今世说到了ICL在视界领域的突破以及其拥有的十一个特征。(点击详阅相关文章并收看直播视频:科技改变生活 | ICL让视力涅槃重生)
王晓瑛教授向大家讲述了晶体植入术的诞生。1993年,Evo-ICL诞生于瑞士。ICL手术是1997年在欧洲获得CE认证,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的。它的材料是Collamer,具有比丙烯酸和硅胶更高的生物相容性,不易发生排异反应,是最接近自然晶状体的材料。厚度只有150微米,柔软易折叠,只需≤3mm切口就可以轻松植入眼内。我们中国ICLV4(非中央孔型)2006年10月获得CFDA认证,2014年最新型号V4c(又称EVO,中央孔型)上市,周行涛教授和王晓瑛教授在国内开展了第一例新型ICL(非散光)及TICL(带散光)晶体植入术。
“屈光科技的海洋里浪花朵朵,一起努力做好学术研究,尽最大心力帮助到近视人群。确实,对于近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直播最后,周教授感慨,“屈光与科技密码之外,还要做好加法,减法,除法,更有社会学意义的‘乘法’,我们努力改善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视力,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改变近视患者的生活。这才是科技真正追求的真相。”
眼致远,天行健
护眼小贴士
周行涛教授和王晓瑛教授呼吁广大青少年及家长朋友们,重视孩子的近视防控。送上近视防控小贴士:
一,减少连续阅读的时间。建议读书45分钟,休息15分钟,让眼睛有一个调节过程,读的过程中要经常瞬目,让角膜的泪膜营养角膜。还要注意适当望远,休息眼睛。
二,饮食讲究营养均衡。因为人的角膜很特殊,它是一种非血管、神经丰富的组织,它的营养靠内源性提供,房水提供以及外界环境中的氧气提供。因此饮食对于角膜健康非常重要。
三,定期检查。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有家族史的近视患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做医学验光,而不是图方便在眼镜店随便验光,只有医学验光才能真正了解屈光度数,才能有效减少视疲劳,减缓近视的进展。
四,多户外活动。目前国外一些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草原的孩子远视力很好,甚至超过2.0,长期室内工作的孩子视力就差一些,甚至低于0.1。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一定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预防近视。
后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90%的外界信息来自眼睛。伴随着“多屏时代”,近视在我国的情况非常严峻,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是全球化进展中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它的成因涉及遗传、生活、工作环境,用眼习惯、营养因素等。呵护眼睛不止在爱眼日。
滑动手指,一图读懂
孩子近视了,怎么办?
呵护眼睛不止在爱眼日。
文字:芷 葳
排版:芷 葳
图片:网 络
请你相信 美好 总会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