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三家分晋的故事是在历史课本上,具体是在初中还是高中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当时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历史故事,对于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以及对自己的成长有哪些启示,当时完全没有任何感觉,大概率还是因为当时的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吧。
如今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买了一本《资治通鉴》后,又再次读到了三家分晋的故事,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年少时的理解已经全然不同了。怪不得常常听人说:同样一本书,你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就会有不同的感触。
如今读完三家分晋的故事,我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感悟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当时晋国国君智宣子有两个继承人,一个是智瑶,一个是智宵。智宣子个人比较倾向于传位给智瑶,但是同族的智果不同意,他认为智瑶这个人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而且智果认为这个缺点足以颠覆整个智氏家族。
智果所说的这个缺点就是不仁义,也就是说智瑶这个人的品行不好。遗憾的是智宣子没有听取智果的意见,智果一看形势不对,便主动将自己从智氏家族中除名,免得将来受到牵连。最后的智瑶的结局也印证了智果当初的话,晋国最终被韩赵魏瓜分了,晋国从历史上消失。
其实这个故事和职场上的一些场景是很类似的。很多面试官都会问面试者能力和态度哪个更重要。如果面试者回答能力更重要,那么他就属于智瑶这种人,这种人大概率无法通过面试。因为面试官们都清楚,如果让一个人品行不好,但是能力强的人掌握了权力,一定会出大事,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整个公司瘫痪,甚至倒闭。
那么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的品质比如仁义,积极的态度会比能力更加重要呢?
一句话总结就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在神话故事中,玄幻小说里,为什么同样修行的人有些人可以成仙,有些人会成魔?本质上他们的修为都差不多,法力上也并没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唯一能够影响他们最终结果的就是内心的品行。
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能力可以决定他有多远,而一个人的品性可以决定他是否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我们再回到智瑶的故事中,智瑶的能力被智宣子看上了,所以他能够当上国君。但是智瑶的品行不好,他依仗自己的地位侮辱韩康子和他的国相,而且还毫无理由地向韩赵魏索要土地。正是因为这种德不配位,最终导致了智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走向灭亡。
这也就是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吧。
从我们每个人自我成长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千万不要一味的执着于提升自己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定要和能力同步,可以远超能力水平,但不宜低于能力水平。
从识人的角度出发,比如交朋友,选领导,不要简单地认为对方能力越高对自己越有利,而是要认识到,如果这个人的品行不好,你在他的眼里可能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一旦有坏事发生,你可能就会被拉出来当炮灰。
能力和品行是这人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那么良好的品行一定是首选。
以上就是我在阅读三家分晋这个故事时一点小小的感悟,希望可以为各位读者带来一点启发,如果有其他的体会,也可以分享一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