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诺娃放学,我大声宣布:“今天我们去吃麻辣烫”。诺顿时欢欣鼓舞,同时,一脸真诚地对我说:“妈妈,你有一点做得很好。”我那叫一个开心啊,得到孩子的表扬了。连忙问:“我哪里做得好啊?”孩子郑重其事的说:“你说请我去吃麻辣烫,今天就带我去吃麻辣烫。你这点,比杨涵妈妈好多了。”“杨涵妈妈怎么了?”我得了解一下同类人员表现,才有后续提升空间啊。“她说她妈妈答应了,一周请她吃一次肯德基。现在一周过去了,她的妈妈还没有带她去,她很生气。她妈妈还说,肯德基的食物不健康。”孩子絮絮的说着。手自然而然地牵住了我的手。我很高兴地说:“当然,妈妈可是说话算话的人。”于是,娘俩心情愉悦,奔往麻辣烫店。
这是我和诺的很多和谐场面的一幕。如果诺爸看到,一定会满脸嫉妒地说我俩又惺惺作态了。于我,这就是我期待的孩子的理想的童年。
我的童年,基本是放养状态下长大的。但我还是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家教”、“规矩”在家中的无所不在。简单说,就是家长的权威对我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奶奶的口头语是“大人说的对的是对的,大人说的错的也是对的。”性格恭顺的堂妹就选择了认同,但个性倔强的我当时就反驳奶奶:“不对,大人说的对的是对的,大人说错了,那就是错的。”这句话惹得奶奶勃然大怒,虽然我一贯爱读书好学习讨大人喜欢,但这点,不懂得恭敬是家中的大忌。一通数落是免不了的了,还被省去了一顿午饭。表妹叼着筷子嘻嘻笑的模样现在还记得。
但年少的我还是耿耿于怀,我坚持的不是真理吗?难道坚持对的就应该不吃饭吗?大人想用饿肚子让我牢记:做小孩要听话。但我牢记的是:做个真实的孩子好难啊!
上了学了,社交渐渐广泛起来。在同学群中,经常会流行起一些人手一个的小玩意。比如五元钱一个的针线盒,里面的针线完全用不上,但样子精巧可爱让人爱不释手;还有可以接乒乓球的手按弹力筐,一到课间,就看到抬着头或者到处跑的学生们,在用这个全民健身玩具锻炼眼力手力。
那时的我,生活中的趣味除了看书、看电视,真是寥寥无几。看到同学手中的宝贝,眼馋的不得了。回家就赖上爸妈,死乞白赖地要求要一个。但结果总是同样的,就是这小玩意,不实用,买了也是浪费。久而久之,被拒绝地多了,就学会了主动漠视。
偶尔,爸爸带我去买零食,问我需要买些什么。我会回答:“我不吃。”爸爸会得意地向别人炫耀,自己家的孩子多懂事,别人都抢着吃零食,我们家孩子给买都不要。我自己心里明白:当我想买巧克力的时候,你都拒绝过我了,这次,肯定也不会买的。所以,我被迫学会了自律。
我现在为人母了,可我也当过小孩子啊。当我是小孩子时,我希望大人能坐下来,耐心地听我说完我想说的话;我希望我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他们能笑眯眯地认同我的正确,然后摸摸我的头,鼓励我这是对的,对于对的事情要坚持;我还希望我想买一个小礼物时,大人能够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为我的童年记忆加上一抹动人的颜色。
所以感谢上天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当小孩子心目中的这个妈妈,让我有机会重温一下童年。看到孩子哈哈大笑时,我也觉得很温暖,好像,当年那个小小的我,也在和诺娃一起,享受眼前的那份开心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