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读书# 第18本——《妈妈知道怎么办》
我们曾经总是说: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一生变化莫测,如果我们用现有的知识去面临明天的困难,应该来说解决起来比较费劲。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如果止步学习,那么真的是过不好这一生。
所谓的过不好这一生,也许是因为我们懂得的道理还不够多,做得还是太少。
所以,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作者王小骞,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孩子的成长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本书集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育儿知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操性强。
樊登写的推荐序:孩子的进步来自父母的升级
俞敏洪写的推荐序:家庭教育是优秀孩子的始发站。
最好的教师是家长,最好的学校在家庭。育儿育己,养孩子,先养自己。做合格的自己,做称职的妈妈,这些不是鸡汤,那是真正的角色的光环。
所谓养育,就是在我们茫然无措焦虑的时候,让母亲的角色和身份充分觉醒的时刻。
书本第一部分就是讲有沟无通,启悟拆字:听——十目一心,用耳为王,学会倾听孩子的语言,学会和孩子沟通。讲到了55387定律,优越感倾听和同理心倾听,以及拉波波特法则。这些其实和非暴力沟通如出一辙,就是共情关注和同理心,表达感受和需求。书中还讲到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通俗来讲就是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可以批评孩子,但是要注意,只针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而不能上升到攻击孩子人格品质的层面。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对孩子的鼓励的价值远远大于斥责。鼓励的话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能引导孩子的正向成长。遇到问题,先处理情绪,做好连接,再去处理问题。
第二部分讲到暗理性(父母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启悟拆字:忍。 我觉得这里的忍,更多的意思是修行,应该是对情绪有觉知开始,到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我们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听了扎心,但是真的是父母不爱吗?根本不是,是我们父母自己的认知出现了问题,由此表达和沟通就会给孩子这样的错觉。冰山理论告诉我们:情绪无好坏,来的都是客,最主要的就是要明白情绪后面的需求。情绪管理是很难的。在孩子25岁之前,理智脑没有发育好之前,更多的是被情绪控制,家长的引导就是让孩子如何识别情绪和处理情绪。由此可见,对于家长来说,这点是最难的。因为我们自己对于情绪的认知和处理,还没有修炼到一定的高度,那么就允许孩子从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孩子哭,脑子闹,总是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父母不断训练,去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那么长大以后,自然就不会表达情绪,甚至连识别情绪的能力都没有了。我们根深蒂固地以为,好的情绪就要被接纳,比如开心,兴奋和激动等等,坏得情绪就要远离,比如悲伤,绝望和失望,这些情绪都没有对错,而且一定是好坏共生的,了解了这一点,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就会接纳他的情绪,但是接纳情绪并不表示接纳他的行为,比如说打,骂,或者摔东西等等,情绪无对错,但是行为有好坏。
踢猫效应就告诉我们,情绪是会传染的。为了有效控制负向情绪的传递,觉知是改变的开始。
ABC教育法则:就事论事,不做评判。我们哪怕再生气,也只能否定孩子的行为,绝对不能否定他的品性。因为一旦我们否定了孩子的品性,而且经常顺嘴说,那就相当于给孩子做催眠。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重创,他真的会觉得自己很差劲,很糟糕。这是非常可怕的。父母是孩子世界的一堵墙,给他安全感和价值感才是最重要的,获得了这两样法宝孩子就会自信满满,毫无顾忌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去做看似有些冒险的事,因为他们始终认为家里有坚强的后盾。
佛洛伊德抑制:怎么放弃“打孩子有效”的执念。
打孩子有效只是父母的一个幻象。父母打孩子是失去了有效的管教方法的情绪失控。不论是对于处理当时面临的问题还是疏导父母自己的情绪,都毫无用处。所以,打孩子不是方法,恰恰是没有方法,是父母无能的体现。
三角原生家庭:医生被童年治愈,还有一生治愈童年。每个人在童年受到的伤害,就像扎在身体里的一根针,日久天长,会和我们的血肉成为一体,始终深藏在我们的体内,以至于我们年老时还会隐隐作痛。
家庭里我们难免会磕磕绊绊,会争吵,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父母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但如果已经发生了,可以做一下三步补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