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曾有一首《红梅》诗:春半花才发,多应不耐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当时北方士子已经不认识红梅花,来到南方后,误将红梅花认作杏花。王安石作此首戏谑诗,却无意中反映了气候变化的情况。
红梅开花的温度不能低于零下八度。按竺可祯的研究,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大一统王朝时期,与气候温暖期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从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对应中国夏、商、西周时期,是一个气候温暖时期,这从当时史书上的一些物候特征也可以得到佐证。如周穆王之父昭王伐楚时,按《左传》记载,“南征伐楚,涉汉水,遇大兕”。兕,即犀牛,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目前已经在中国绝迹,亚洲似乎也只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印度这些热带地区有少量分布。
但商周时期,犀牛在中国分布很广泛,不仅见证于史籍,而且从出土的殷商西周时的青铜器上,也常见犀牛造型。物证是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商周时期,中国的气候远较今天温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寒冷期,最显著的物证就是云梦泽的大幅缩水。按古籍记载,古云梦泽面积非常广阔,但在春秋战国时,云梦泽的面积已经大幅缩小,这其中除了人类活动增加,长江泥沙淤积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气候变冷,导致降雨带南移,北方降水减小,原在长江以北的云梦泽因此而逐渐萎缩直至消失,今天只留下洪湖等一系列分散的小湖泊。述说着云梦泽曾经的恢宏。
两汉时期,中国又迎来一个温暖期。温暖期有利于中原王朝的农业文明,强汉崛起与衰落跟气候关系非常大。关于汉时气候温暖的物证很多,举个很小的例子。西汉初年的张苍,活了百多岁,从战国末活到汉景帝时期。他中年时正逢刘邦打天下,曾因犯法被判死,在刑场上却因皮肤白晳被王陵赦免。这个小细节也透露出当时因气候温暖,人们皮肤普遍较黑的现实。此外,汉武开拓西域时,当时尚有楼兰国,如今已没入黄沙之中。楼兰能在沙漠中立国,也说明当时降水带靠北,沙漠中不乏绿洲,且绿洲面积大到足以立国。
根据史料,一般认为楼兰国消亡于公元四世纪,即我国的南北朝时期。这也正是竺可祯认为的我国气候寒冷期。气候寒冷,导致基于农业文明的大一统王朝崩溃分裂,北方游牧民族也因为寒冷无法在北方立足而南下。因我国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寒冷也意味着降雨带南移,北方原来的农业区丧失农业条件而变为游牧区,大量失去农田的农民成为流民而最终导致农民起义,这是中国改朝换代的重要原因。
隋唐时代,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温暖期。按竺可祯的研究,认为隋唐时代平均气温比南北朝时高三度。唐时,尚有八水绕长安的盛况。开元年间,长安人口超过百万,如此众多的人口,其粮食不是关中这一小块地所能解决。漕运成为维系大唐运转的重要渠道。江南的贡赋、粮米通过运河,从长江水系进入黄河水系,再一路上溯,进渭河,入长安。
唐中晚期中国又迎来了一次降温。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导致大唐覆亡,中国又一次进入乱世。八水绕长安盛况不再,长安也再没能成为中国首都。唐前期咏梅花的诗很多,晚唐时则少了很多。到北宋时,北方的士子因没见过红梅,已经分不清梅花与杏花,遭到了王安石的嘲笑。
事实上,直到现在,中国的平均气温也低于盛唐时。而从中国历史来看,气候变暖,是有利于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强汉盛唐时的平均气温都远高于现在。当然,最近这十来年,似乎气候确有变暖趋势,最直观的物候证据就是原先光秃秃的陕北黄土高原变绿了。这除了中国人民植树造林,改天换地的伟业,当然也与气候变暖,降水带北移,北方降水增多有直接关系。未来气温如继续变暖,可以预见,北方将增加大片适合农耕的良田,中国也将迎来远超汉唐的盛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