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的,不是压抑,而是释放压抑的方式。
2019年高考结束,小刘以623高分考入某985学校,本是个好消息,却硬生生被他“作死”成了噩梦:
大一的一个期末,小刘和好友去KTV释放压力,几杯酒下肚后,他和同性友人发生了关系,因此染上了艾滋病。
寒窗十年,考入全校前十,拿下名校录取书,全校和全家都以他为傲。
这,本该是小刘辉煌人生的开始,没想到刚脱离高中的约束,他就付出代价,染上恶疾,要用余生来面对放浪形骸的后果。
为什么有些人的放松是放松,有些人的放松却是放纵,像在报复谁一样往死里折腾自己?
尤其是逐渐踏入社会的孩子,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换中,压抑多年的情绪就像洪水一样,一发出来就收不住?
错的,不是压抑,而是释放压抑的方式。
正常的放松是给理性堤坝开一道小口,疏导负面情绪慢慢流出;
报复性放纵却是劈开一道大口,水压一涌而出,一瞬间,理智土崩瓦解。
小刘这样的悲剧,其实不是个例。
我在打工旅行时认识一个姑娘,她长相乖巧娇小,从小就是三好学生,在家是爸妈的乖女儿,可出来旅行后,她又抽烟又酗酒,一言不合跟人打架,简直变了个人。
她说,在家里太压抑,她要放纵一下自己。她和刚认识的男孩谈恋爱,又因为吵架分手,一气之下想不开,和别人在一起了。
结果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怀孕了。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女孩感到天崩地裂——别人怎样滥交都没事,为什么她自己就出事了?
她根本不懂正确的释放自我,只不过上网刷微博,看着放纵的女孩们声色犬马的故事,生出羡慕,总想自己也找机会放纵一把,却没想到:
说出来的好听故事,都是经过修饰的喜剧,难以启齿的难听故事,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
越困越要熬夜,越累越要折腾,越不顺心越是破罐子破摔……
成年人的报复性放纵,无处不在。
如果一直放纵会怎样?说一个前段时间传的一个例子:
某知名广告公司会议室里,一对男女正在为爱鼓掌,却因为没有锁门,被破门而入的同事们撞个正着。
本以为是一对情侣办公室恋爱,没想到,这对男女已婚,各自都有家庭,属于彼此的第三者。
事情在网上发酵之后,有些网友给出了别样的声音。
或许已婚男女在会议室里偷情,不是不知廉耻,而是长期处在“饿”的状态,一遇到救命稻草,就不顾廉耻了。
但充满气的气球一旦爆掉,冲击力就格外吓人;饿肚子的人一旦遇到食物,也会巴不得把盘子都吞下去。
不顾廉耻,其实比不知廉耻更加可怕。
好好的一个有自控力的人,怎么会控制不了放纵呢?
“放纵”和“报复性放纵”的区别在于:
放纵是一次偶发性的失控,报复性放纵却是有意图的失控。
《身体从未忘记》一书中提到:
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有时可以带来愉悦,因为下丘脑释放的内啡肽有抑制疼痛的效力,还可以增加快感。
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寻求快感是解压方式之一,当我们意识到肉体和心理越是疼痛,快感越是强烈,就会有意图地放松身体对痛苦的警惕。
比如熬夜整宿不睡,除了疲惫,也会有一丝愉快感掺杂其中。
当然,追求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种,并非每个人都会“报复性放纵”。
为什么有的人是“放纵”,有的人却是“报复”?
这就要追溯到“报复”本身的快乐了。
除了痛苦带来的愉悦,我们也能从报复这个行为获得快感,因为“报复”打压了我们无法接受的坏客体。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都是趋乐避苦的,当我们没有动力去做具有成长意义的“苦”事,就会把追求快感视为最后的追求。
尤其是连续处在高压的环境里,堆积了很多负面情绪后,自我的力量变得薄弱,无法约束“快乐至上”的本我,报复性放纵就会悄无声息的发生。
而放纵这事,有了一次,就有两次,三次……无数次。
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报复性放纵中,或者有这个倾向,该如何调整回健康心态呢?
1、想象训练
我熬夜掉发之后,想象自己各种秃头的样子,多丑啊!瞬间就觉得熬夜不香了。
想象训练经常用于各种创伤性心理问题,比如经历或者目睹创伤之后,想象自己化身超人,用更加有力量的方式反击,阻抗创伤,能让我们感到轻松一些。
报复性放纵是自己带给自己的创伤,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想象自己放纵之后的后果:
熬夜猝死家人朋友会有多悲伤,酗酒过度丑态百出的洋相,暴饮暴食之后过度肥胖的模样……
再强烈的快感,在更悲惨的后果面前,似乎都没那么大的吸引力。
想象“做”和“不做”分别有什么后果,会让我们发现,几秒的快乐之后是漫长的空虚,追求短暂的快感不如追求漫长的人生之乐。
2、设置“放松闹铃”
人活着要承担很多辛苦责任,适当的放松是必要的。念了一个学期的书,好不容易放暑假,趁机去旅行或者呼朋唤友,都是正常的放松方式。
但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或成人,放松久了就容易收不住,因此需要设置一个“放松闹铃”,比如让家人提醒,和朋友事先约定或者设置闹钟,来给放松规定一个时间界限。
一旦时间到了,就通过短暂的冥想,深呼吸或者欣赏音乐,让自己逐渐从放松状态,回归到忙碌的生活中。
3、提高自我能动性
《自控力》作者麦格尼格尔认为,压力存在一个驳论:
虽然想过没有压力的生活,但恰恰是那段与压力共处的艰难时刻,激发我们成长。
这个驳论并不新鲜,如同那句脍炙人口的“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
压力一面让人想要放纵,另一面,也让我们更有能动性,渴望去做一些让投入变得安全的事情。
比如:做一顿饭,做得再差也能有成就感;读一本书,读得再少也能学到一些东西;打扫一下卫生,即使半途而废,也让房间变干净了。
这些事情有个共同点:
投入多少就能产出多少,这让我们感到很安全。
虽然导致压力的源头,可能暂时无法解决,但做一些投入产出安全的事情,也能让我们有一种“解决压力”的能动感。
所以,当你需要放纵的时候,那就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吧!
比起放纵之后漫长的空虚,这能让我们缓解负面情绪,重拾自信面对压力,从而真正卸下肩上的担子。
小孩子心情不好会哭闹,成年人则报复性放纵,归根到底,我们都在寻找一个“泄洪口”来疗愈自己。
然而,堤坝之所以坚固耐用,不是因为洪水不够多,而是因为它懂得合理泄洪的方法,所以承受得起更大的责任。
因此,与其去寻找一个没有洪水的地方,不如把泄洪的方法握在自己手里,没有后顾之忧地享受放松的惬意。
极客晨星少儿编程
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让孩子通过学习编程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赶紧行动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