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心里的书到现在有《我的天才女友》、《爱你就像爱生命》和《心是孤独的猎手》,最后一本书是昨天翻完的,在读的过程中我也是在寻找答案,也可以说是在找一条出路,不过看到最后也没有任何结果。然后看到封面后面的评论“人类灵魂终究无法安慰和治愈”感觉真的是一句很到位的评价。推荐给你之后,我猜想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应该会去看一下她的书评,我就去浏览了一下,看了过后真的好生气,不明白为什么会被诠释成那副鬼模样。不管她的书评是什么样的,我依然喜欢,因为看的很入心,从拿到书后光是书名就能让人期待了,当时一起拿了三本,先读了第一本《发条橙》(因为这本书薄)无感!然后读了她,刚读了几段话,就很喜欢,知道她就是我要读的,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想在书里找点东西出来了,找到让能我走出目前这个死胡同的方法,不过,就像上面所说的,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没有任何途径和方法去摆脱,剩下的只能是认可和保护。
上面三本书里一本是意大利的,一本是美国的还有一本是中国的王小波的。
到目前我也读了一些书,中国的都是一些近现代的作品,多数是小说和散文。季羡林、沈从文、钱钟书、杨降、王小波、余秋雨、余华、林清玄、周国平还有其他的记不起名字的,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吧,也不是说思想什么的,可能就是喜欢他的淡然,身边会常放他的书,偶尔翻翻,静静心。还喜欢小波,因为跟他能有共鸣,一个玩的还不错的小朋友给了我至高的评价,她讲在王小波身上读到了我的影子,挺开心也挺惭愧。除了他们两个,其他人的书真的无感,对杨降、钱钟书的感情也挺喜欢的,不过他们的书我还没有什么感悟,钱钟书的散文太偏向议论性,不太喜欢。就感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主题永远都是在描写一个时代,散文记事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事,小说写人,但感觉重点永远都不在人身上,都是通过人来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很多人讲余华的那几本书看着太有感觉了,我读着竟然真的连难过都没有难过一点,可能是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真的没法感同身受吧。我不是说这些作品不好,不好也不可能成为经典,可能是我还真的没有那个能为哪一个时代感慨的胸怀,也许不知道从哪个瞬间我就能体会到他们的那种情怀了。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了。
除了上面的三本,还有几本小说我也比较喜欢《安妮日记》、《追风筝的人》、《茶花女》,也都是国外的,也没有刻意地去推崇国外的东西,真的是读完后能给我带来冲击。还有日本的一些作品,之前看了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川端康成的《雪国》,真的读不懂。后来看了谷崎润一朗和三岛由纪夫的几本书,怎么说呢?用他人的话来说是毁三观,但读的过程中还真是想让人读下去,感悟其实也不多,就是想读完,但是这些书不能读太多,偶尔消遣倒是还可以的。
小波很喜欢说要自由,要自由,我之前一直不明白什么叫所谓的自由,我一直觉得我们都是在一个很自由的环境下长大的,但是昨天晚上我真的感受到我的思想受禁锢了,原来真的是不自由的。拿我对一个人的感情来说,对她的所有的好和不好,可能在周围的人的眼里都是错误的,甚至在当事人的眼里也是错误的,可是这种依托明明存在着,我也在以上三本书里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她的存在,为什么就不能被公平地对待,都是周遭在告诉我,这样做是正确的,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可是为着所谓的正确,所谓的合理,我自己并不快乐,这些做法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在不伤害的前提下用足力气对一个人好,一起读书写字,一起旅行,一起听音乐,去做一切开心的事情。可是周围给出了太多对错的标准,我就被围在这个圈子里做着那个让别人满意的我。我也没有勇气去追寻那些自由,如果像小波那样勇敢,我又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最后还是无奈,我就只能多跟季老学习学习,抚平那些躁动,让生活安稳,这是挺让人悲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