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弘扬“士大夫精神”,激发企业家精神

弘扬“士大夫精神”,激发企业家精神

作者: 润泽园 | 来源:发表于2022-10-01 15:20 被阅读0次

    谢伯阳,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原副会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导语: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滚滚潮流中,时代呼唤企业家精神!现在我们的经济社会、我们的国家竞争,都亟需一个企业家阶层,要求企业家们大显身手,这就需要激发企业家的精神。

    企业家精神,如何与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谢伯阳看来,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推崇的士大夫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范畴的主要代表,与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精神有很多是相通的。

    士大夫的概念起源于战国时期。在战国以前大夫是社会等级概念,在当时是世袭制。士比大夫的等级低,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可以凭自己的本事、才能晋升为官员,学而优则仕,士就这样打破了以往大夫靠宗亲分封、世袭垄断的格局,兴起了一个士大夫阶层,并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精英阶层。

    因此,士大夫这个阶层是一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又保持进取活力的,代表进步的一种力量,而士大夫精神,也成为了我们中华主流的文化传统,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弘扬。

    那么,这对于我们当今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士大夫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怎么传承的?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谢伯阳从实践方面介绍了三个例子,来阐述士大夫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在精神上是为何相通的。下面是谢伯阳主席演讲的精彩摘要。

    张謇

    从状元郎到企业家

    回溯中国历史,说到办企业和社会责任,就不得不提到张謇。张謇是将传统士大夫精神升华而为企业家精神的典型代表。

    张謇是清末状元郎,曾经晋升仕途,从事过高层的政治活动,参与过军事机要,但他最负盛名的是兴办企业。毛主席曾经讲过,中国近代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其中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习总书记称赞张謇是中国民族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实干兴邦的典型和代表,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在实业救国当中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诚信品格、民本意识,是今天的企业家应该学习的。

    一、兴办实业

    为了富民强国而出仕入商

    他曾经为晚清的名臣张之洞起草过《条陈立国自强疏》,在这个奏折中他明确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他办厂,取名为大生,源自于《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他以状元之身下海,创办了30多家企业,涉及纺织、机械、农垦、水利、物流、金融、等多个行业。大生纱厂更是开了民族轻工业之先河,立了中华民族之品牌。

    二、兴办教育

    为了富民强国而亲力亲为

    张謇有个著名的口号:父实业,母教育。他与很多社会贤达达成共识,把提高国民素质、普及知识作为救国图强的重要途径。他开办了370多所学校,包括我们国家的第一所师范学校。

    三、造福乡梓

    为了社会理想而穷极一生

    张謇兴办实业,不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而是要建设一个理想社会。

    南通就是在张謇的筹划下,做了第一个城市规划。从工商布局、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等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有条不紊地开展建设,进而成为当时全国的模范县,时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在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民间博物院,有了第一个现代医院、养老院,公益和慈善事业形成了系统。据统计,张謇一生开创性的工作在全国有130多个“第一”。

    四、不断创新

    为了社会理想而舍身犯险

    张謇曾说过“状元办厂无异于舍身喂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等悲壮之语。

    现在,办个厂创个业是国家提倡、社会认可、亲友支持的寻常之事,但在张謇所处的时代却大不相同,可以说是破天荒反潮流的事。对于士大夫的人生道路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可称颠覆性的创新。

    荣氏企业

    从自己的命运到国家的需要

    以荣德生为代表的荣氏企业,不仅是为了改善生活,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企业的命运和一座城市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这是后人对荣氏家族的一个总结。

    “中国需要什么,荣氏就挺身而出做什么。” 具体表现在荣氏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业救国

    初期兴办面粉厂、棉纱厂,从吃、穿两门入手,满足大众日常需要,抗击洋货横行。在当时,发快财发大财的是做买办,但荣氏不做这种洋行生意,而是选择自己扎扎实实地担起实业救国的重任。

    第二阶段,扩大实业

    五四爱国运动兴起,全国上下开展抵制日货运动。荣氏积极地引进欧美设备、技术、人才,在上海、无锡、济南、汉口建厂。在别人看来,这是贪心不足,利小图大,风险堪舆的表现。而荣德生说的是,对外竞争非扩大不能立足,近年失业者增多,无法找到工作。如此一想,非扩大不可。

    第三阶段,建立工业重镇

    在抗战时期,中国的物资供应紧张,荣氏把纱厂、面粉厂搬到了陕西的宝鸡,办起了窑洞工厂,进而带动200多家工厂在一片荒原上落户,宝鸡逐渐成为了西北的一个工业重镇。

    1941年日商觊觎荣氏企业,让他把厂子卖给日本的丰田纱厂,被他们严辞拒绝。荣氏企业无一厂与日伪合作,亲属、同仁与无一人向日伪屈服。

    第四阶段,坚持留锡

    1948年解放前夕,荣德生在无锡登报表示,不论形势如此变化,我绝不离锡。他说,我若一走,几万个小烟囱将无法出烟,因此我绝不离锡一步。

    以上荣德生的所做、所言,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从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到实业报国的企业家情怀的转变。

    晋江民企

    从改革开放走出来的企业家群体

    晋江的民营企业是当今代表企业家精神的优秀群体。

    晋江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遭受过很大的挫折。但是,晋江的企业家们知耻而后勇、奋起而直追,这些年已经成为了全国县域经济的一个模范典型,多年以来位列全国前五,28年连续稳居福建之冠。

    现在我们常说,民营经济的贡献作用,是民营经济的贡献“五六七八九”,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可是在晋江,这个“五六七八九”早已经变成了五个九:税收95.3%,GDP91.2%,技术创新成果96.3%,城镇就业95.1%,企业数量93.6。

    晋江有26万家市场主体,50家上市公司,42个中国驰名商标。

    知名媒体人秦朔最近曾经到晋江和民营企业交流。在与民营企业的交流当中,他感受到了三种力量:

    1、发自内心感恩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2、相信国家会不断支持实实在在做实业、心无旁鹜做主业的民营企业发展。

    3、自己还得继续奋斗,绝不躺平。

    这三种力量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感恩、相信、奋斗。

    这三个关键词表现的无一不是为一种精神的品质。中华文化传统的主流在古代体现为士大夫精神,而在当代,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激发的企业家精神。

    国家和人民需要企业家,时代呼唤中国企业家精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弘扬“士大夫精神”,激发企业家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nj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