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依据这个理论,我们知道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引起不良反应的“第一次”。当“第一次”不可避免的出现后,我们应该对第一次进行及时修补,避免后续的不良反应。如果我们期待出现好的结果,那么就应该尽量出现好的“第一次”,这样就可能继续产生好的结果。
在教育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时,我发现这个效应在班级环境卫生这件事上体现的特别明显。当一个班级学生的卫生习惯普遍一般时,地面上的垃圾就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这个班级里的环境卫生状况就会越来越差,垃圾越堆越多。反之,当一个班级的学生都特别注意保持环境卫生时,教室就越干净。讲台干净,黑板干净,室内一尘不染……
其实,无论学生的环境卫生习惯如何,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重视班级环境卫生,经常提醒学生,下课后,放学前检查周边环境,有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袋。这样反复提醒,地上的垃圾会越来越少,甚至干净的一尘不染。
这其实就是正向运用了“破窗效应”。当教室内开始出现“第一”片纸屑时,教师就要及时督促学生捡起来,维持室内环境卫生。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个教室里没有垃圾才是正常的。如此,当教室里有一点不卫生的现象出现时,学生就会自觉得将其清扫干净,教室就会越来越干净。
教室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待时间最长的地方。能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对于师生双方的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快乐学习工作极有益处。教师要善用“破窗效应”,及时杜绝怀事的发生,让班级集体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