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在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是蜀国重要的大将之一。
历朝历代政府给关羽的称号让人眼花缭乱:
1102年被宋徽宗封为忠惠公,六年后再加封为昭烈武安王。
1582年,明神宗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再过三十二年,还是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到了1870年,同治皇帝给关羽封了一个非常长的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自此,关羽从一个人变成了家喻户晓且供奉的“关二爷”——一个神。
不仅中国人崇拜关羽,国外不少地方都有建立关羽庙。中国的跨国神仙,关羽可以说得上是第一人。
然而,从史书上提供的真实史料来看,关羽实在是没有资格获得如此大的荣耀。我们所熟知的“关二爷”,很大一部分是由罗贯中先生虚构的。
武力未知,武德缺失
要了解“关二爷”的真面目,就要先从他的武功和武德说起。
“温酒斩华雄”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关羽刚出场时的一个名场面了。
故事讲述的是当时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手下名将华雄连斩十八路诸侯多位将领,关羽看不下去,要出去挑战华雄,曹操此时见关羽气宇轩昂,十分敬重于他,便将温酒递于关羽,关羽不受,说等到自己手提华雄首级来时,再喝这杯酒。
没想到华雄在关二爷手下不堪一击,被关二爷一举杀死,关羽手提华雄首级来见时,杯酒尚温,曹操此时对关羽更加敬重。
然而,在正史中,斩华雄的其实是东吴孙坚,并不是关羽。
再说斩颜良。讲的是关羽一个照面就斩杀了颜良,因此许多人断定关羽强过颜良,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颜良并不是死于实力不济,而是死于毫无防备。
在《三国志》的描述中,关羽斩杀颜良纯属偷袭,颜良根本没有还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则更为详细:“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
按常理,古时武将上阵都要将头盔、铠甲穿戴整齐,目的是保护自己。
而关羽冲阵时,一是“倒提青龙刀”,二是“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完全是一副完全不设防的架势,河北军都以为关羽不是来投奔的就是来传话的,因此根本未做迎敌准备,甚至放开一条大路。关羽则抓住了对方的心理错觉,完成在万军从中刺杀颜良这一极其困难的任务。
通过上面一虚一实的事迹,都难以看出关羽的武功实力到底有多强,只能推测出关羽的胆子确实不小。
如果考虑到斩颜良是一种谋略也就罢了,如果从两军对阵先通名报姓的角度来考虑,关羽的武德似乎就有所欠缺了。
缺乏谋略,大意失荆州
说到关羽的谋略。在《三国演义》里,关羽作为主帅只打过一场胜战,就是镇守荆州时,出兵攻打曹军,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
但关羽取得胜利之后仍不能攻克樊城,等到徐晃前来增援后,又打不过徐晃,只好解除樊城之围,这说明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
即使如此,此时的关羽军队元气未伤,如果安然返回荆州,还有机会。不料,此时东吴的吕蒙突然使出一招“白衣过江”,夺了荆州。关羽的失策与此脱不了关系。
最显关羽缺乏谋略的是:他竟然将后方基地托付给对自己恨之入骨的两位将领——糜芳、傅士仁。
当初,在荆州誓师出征时,关羽处罚糜芳、傅士仁两个留守基地的统帅,即播下危机的种子;进攻樊城时候,关羽又因为这两位将领不能完成供应军粮的任务,派使者去威胁他们:“如期把兵员粮草准备好,要不然我回来就斩了你们。”
他的行为完全不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大将,反而更像是一个任性的暴发户。结果,吕蒙稍一策反,糜芳、傅士仁一同不战而降。
紧接着,在得知吕蒙占领荆州后,关羽不但不封锁消息,反而派使节与吕蒙联系,结果使节被敌方利用,在关羽军中作祟,使全军瓦解。
关羽这番举动令人颇为不解。如果他稍有谋略,封锁消息都来不及,怎会让使节往返于荆州与军营之间,他的想法难以揣测,难道是希望用外交手段让吕蒙主动归还荆州吗?
骄傲自负,引来杀身之祸
关羽也一直被认为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代表。
当年刘备从隆中请出诸葛亮后,诸葛亮处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因此蜀汉内部文武百官对诸葛亮基本上是惟命是从。唯独关羽处处排挤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命令也是表面答应暗地违背,最后失荆州也是因为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方案。
马超归降刘备后,兵不血刃拿下成都,立下大功一件,引起了关羽不满,一定要跑到成都去与马超比武,还好诸葛亮故意把马超比作“张飞和黥布、彭越之徒”,然后拍马屁说“你关二爷‘绝伦逸群’”,关羽这才作罢。
后来,刘备被封为汉中王,回到成都后心情大悦,于是封关张马黄分别为前右左后将军,可谁想到,关羽又排斥黄忠,嫌弃黄忠老迈,不肯与黄忠同被封为四大将之一,居然说出“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样的话来。
而关羽的自负造成的后果最严重的一个例子,面对孙权为儿子的提亲,以“虎女安肯嫁犬子”这样的恶言来拒绝。
在当时,孙权的权势只有曹操与刘备可与之媲美,其又与刘备是同盟国,怎么能以“犬子”来称呼一个友国首脑的儿子呢?就算不愿意,也不应该恶言相向。
关羽这一冲动,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如果像《隆中对》中设计的,跟孙权保持和睦,吴蜀坚持联合对抗曹魏,那后来的结局肯定会有所改变。
这还不算,在关羽围攻樊城时,孙权一方面派使者告诉关羽,他将派兵前来相助;一方面又命令军队慢腾腾行军。关羽可不懂得孙权的心机,于是大发脾气,骂道:“攻破樊城后,看我不把你孙权灭了!”
关羽的骄狂和自负,使孙权在两难之中作出了选择——主动写信给曹操,请求出兵讨伐关羽,并为之效命。
关羽镇守荆州时,东吴年轻将领陆逊尚名不见经传。他看透了关羽骄傲自大的缺点,于是让大都督吕蒙假装病退,自己接替其职。
在与关羽的书信来往中,陆逊极尽奉承之词,让关羽心花怒放,对其不加提防。这给吕蒙实施白衣过江之计打下了基础。
后来关羽丢了荆州,带着余下的300余人到了麦城,并向大哥刘备与刘封、孟达求救。
刘备虽有心相救,但因路途遥远,救兵无法及时到达。
而因为关羽不许立刘封为皇帝,说刘封不是刘备亲生的,不可立,招致刘封的嫉恨。再加上孟达的挑拨离间,刘封、孟达最终见死不救,坐观关羽灭亡。
关羽只好准备从麦城突围,想要走小路。关羽部下王甫劝谏道:“小路有埋伏,应该走大路。”可关羽仍然是本性不改,说:“就算有埋伏,我还怕什么。”于是,关羽令王甫、周仓率一百人左右守住麦城,以牵制吴兵。而自己和长子关平、赵累率两百人从小路突围。
结果正如王甫所料,关羽中了埋伏被擒。孙权本想留住关羽,可关羽大骂孙权是碧眼小儿,紫髯鼠辈。
加上孙权的主簿左咸的游说,孙权觉得不除掉关羽,必有大患,于是,关羽被孙权杀害,其长子关平也死在孙权的屠刀下。
《三国演义》中还有哪些关羽的名场面是虚构的?
1.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的故事是一个很有名的桥段,当时吴国谋士鲁肃请镇守荆州的关羽来到江东赴宴,名为赴宴,实际上是为的是逼迫关羽归还荆州,没想到关羽非常从容,只带一把大刀就来了,而且为了安全回到荆州,假装酒醉,紧紧抓住鲁子敬的手来到江边,一手执大刀,吓得埋伏的吴兵不敢轻举妄动,而关羽也顺利离开东吴,回到荆州。
《三国演义》这一段被津津乐道,很多人都被关羽非凡的胆识所折服!然而在真实历史上,单刀赴会确有其事,然而人物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且单刀赴会的刀也不是关羽的大刀,而是一种比较短的佩刀。
2.过五关斩六将。
这段故事被后人用来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定决心克服种种困难,故事讲述的是关羽与刘备因战乱走散,曹操想要让关羽臣服于自己,但是关羽一得到刘备的消息,立马从曹营逃脱,连过曹操设下的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
而对于这段故事,正史的记载都极为简略,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未曾提到关羽离开曹操时有杀戮行为,《关羽传》记载了曹操的反应:“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3. 华容道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这一段是很精彩的,当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铩羽而归,跑到华容道,没想到诸葛亮早就让关羽在此等候,曹操向关羽提及关羽在曹营时给关羽送衣服又送赤兔马的往事,关羽是性情中人,在当时就放了曹操,这里是为了塑造关羽忠厚仁义的形象和曹操奸诈形象而虚构的情节!
在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机妙算,他没有想到曹操会走华容道,更没有料到关羽会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这些都是为了凸显诸葛亮非凡智谋而虚构的。其实曹操败走华容道是刘备想到的,而且关羽率兵赶到时还是慢了一步,此时曹操已经逃跑了。
结语:
可能你会问:如此一个满身都是缺点的关羽,凭什么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始终 光芒四射呢?
看了上面罗列的关羽事迹后,关羽军事谋略、心胸的确都有致命的缺陷,唯一可取的就是其对刘备的“忠”与“义”。
在民间,关二爷备受恭拜的原因也很简单:人们认可小说中所描写的这种“忠”与“义”。尽管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徒有虚名,甚至还有移花接木之嫌,但武圣的整个高大形象却早已深植人心,让人们被他所折服。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成了武圣,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
《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成分有很多,但是并不妨碍他是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不过读历史是为了发现真相,而小说自有小说的意义,不可将民间传说与历史混为一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