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希望你们都能成为热爱阅读的孩子,也希望你们能有一天认真的读读下面的文字:
除了培养孩子动的习惯,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静的习惯: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先让孩子学会听故事,然后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最后让孩子自己读故事和阅读相关的书。给孩子讲故事是家庭教育的远古传统。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我们小时候都是在听父母讲故事的过程中长大的,现在,我们做了孩子的父母,也必须承担这个责任,让孩子听我们给他讲故事。
故事除了给孩子提供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之外,它也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任务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地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尽早养成自由想象和自由创作的习惯。
给孩子讲故事并听孩子讲故事的最后结果是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的好处不只是为孩子的“入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因此而成为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1]同样,只要还在写作的人,也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写作的。
父母可以让孩子倾听或阅读人类历史流传下来的所有美好的童话、神话或民间故事。鉴于东方童话故事和西方童话故事的差异,可以让孩子先阅读西方三大童话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一千零一夜》。
《格林童话》是十九世纪初两位德国历史学家兼语言学家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童话故事集。他们是一对友爱的兄弟,后人称呼他们格林兄弟。从1806年开始,格林兄弟致力于在乡野间搜集民间童话和传说并进行整理和研究。
他们把这项工作视为在战争与偏见中抢救德意志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族责任。他们忠实地把收集到的故事整理成为文字,严谨地考证故事的出处。经过八年的努力,格林兄弟共搜集整理了210多篇童话故事,结集出版了两卷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
初版时每个故事后都附有学术性很强的考证性文字。这本书在德国学术界没有引起关注,但德国的孩子们却对它非常着迷。他们把繁琐的考证统统扔掉,只去读里面的故事,而且津津有味。
这本书再版时就只有童话故事了,就是现在传遍世界的《格林童话》。《格林童话》中的名作有《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金鹅》、《走运的汉斯》等。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正式将童话故事与儿童相联,这种关联性日趋强烈。到十九世纪,童话故事开始转变为更加适合儿童的版本,比如减少了性或暴力的场面。
安徒生早期童话的代表作是《丑小鸭》和《海的女儿》。《丑小鸭》是一篇自传性的童话,丑小鸭暗喻安徒生寒微的出身与少年时代的不合时宜。
《海的女儿》讲述的是一个出身卑微者渴望步入崇高的精神世界的故事。小美人鱼为了赢得王子的爱,不仅舍去了鱼尾,而且牺牲了声音,她想用舞蹈向王子表达爱意,王子却无法理解这艺术的语言。就像安徒生本人,年轻无名的他写的诗和小说虽然才华熠熠,却不被接受。
安徒生早期创作的童话还有《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牧猪人》、《笨汉汉斯》、《豌豆公主》、《国王的新衣》、《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野天鹅》等。
安徒生的中期童话和晚期童话不断地把童话推向生活,推向现实。中期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品,在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中,有一些缺乏信心的忧郁。
此时的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陀螺与皮球》、《一枚银币》、《补衣针》、《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等。
安徒生的童话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当中的诗情与灵性。即便是街灯这样没有生命的物品,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中也那么令人同情和喜爱,更别说是海的女儿那样的角色。
所有的母亲都希望把孩子领到安徒生的面前,同他握手。但安徒生的童话并不是只写给儿童而是写给所有人的。“八至八十岁的人”都可以读安徒生的童话,也都会被他的童话感动。
英国作家巴里的童话《小飞侠彼得潘,长不大的男孩》(1904年)的出现标志着童话被普遍承认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民间故事的大地上,开出了童话之花。这一时期的著名童话还有《骑鹅旅行记》、《小熊温尼普》等。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的童话像张牙舞爪的科技一样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第一类是“顽童派”(或称为“狂欢派”)童话,指描写调皮捣蛋的“孩子”成长的趣味童话,特点是幽默与反叛。
这类童话的代表是《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这一类的著名童话还有英国达尔的《巧克力工厂的秘密》、挪威埃格纳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德国普雷斯勒的《大盗霍岑普洛茨》。
第二类是民间故事派童话。托尔金的奇幻童话《指环王》是一部现代神话,它要唤醒每个人内心里沉睡的英雄主义激情。
第三类是纯幻想型童话。英国皮亚斯的《汤姆的午夜花园》以“时间”为主题,想象汤姆在神秘的时间花园里的奇特经历。美国罗琳的《哈利·波特》用“魔法”征服了世界儿童,它描写了一个魔法学校中发生的神秘故事。
还有一些幻想型的动物童话。美国怀特的《夏绿蒂的网》和《小老鼠司图亚特》的主人公分别是蜘蛛夏绿蒂、小猪威伯和一对纽约夫妇生的拇指大的老鼠孩子司图亚特。这些动物有着人的名字和情感,或许它们就是“动物人”。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在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现代童话的概念逐渐在中国确立,故事开始专门为儿童留出一个空间。
在那之前,中国民间童话的数量非常少。但儿童的胃口向来很好,对于故事通常来者不拒。他们能在民间故事中寻找自己钟意的部分。部分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哪吒闹海、西游记、聊斋、狼外婆等民间传说是中国古代的童话。
动画或电影形式的童话可以被称为“新童话”。如动画片《狮子王》、《奥特曼》、《名侦探柯南》、《蓝精灵》、《变形金刚》、《七龙珠》、《机器猫》、《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迪士尼系列动画电影”以及越来越多的三维动画电影等。
儿童疯狂追捧这些“新童话”,于是形成了“新童话”与“传统童话”之间的对决,它们打响了争夺“读者”的战役。“新童话”在父母与学校那里遭到抱怨,因为它们在童话故事的本质之外,注入了太多科技、商业或“儿童不宜”的元素,被认为是一股破坏力量。于是,“传统童话”阵营打出“亲子阅读”、“回归经典” 的旗帜。
从民间故事中走出来的童话故事中蕴藏了适合儿童的“游戏精神”和“游戏规则”,分别代表了生活的乐趣与生活的道理。这使童话故事在娱乐属性外,也天然地具备教育属性,成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但中西方的童话故事中所隐含的教育元素有一些差异。童话故事中隐含了三个关键元素:善良、智慧与勇敢,与之对应的故事可以称为“美德故事”、“智慧故事”和“身体故事”。这些元素在中西方童话故事中的排列顺序明显不同。
西方童话故事首先是“美德故事”和“身体故事”,这两个主题往往联手出现。西方故事很耐心地关注人的“美德”和“身体”:人要善良、诚实、守信,又要坚强、勤劳、有牺牲精神。
《美妞与野兽》中的美妞与两个姐姐区别就在于:美妞既善良又勤劳,而且喜爱读书与唱歌,而两个姐姐则是嫌贫爱富又好吃懒做的人。《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得到仙女的启示,用教堂墓地的荨麻编织七件铠甲才能救七位哥哥。但在编织过程中,绝不能说话。如果说话,她的话就会变成短剑刺向她的哥哥们。
除了“美德故事”和“身体故事”,西方故事也有“智慧故事”。比如常常戏弄狮王和恶狼的列那狐。
中国传统的“童话”故事主要显示为以神机妙算、斗智斗勇为主题的“智慧故事”和以勇猛、义气为主题的“身体故事”,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在“智慧故事”周围,有嘲笑“愚笨”的故事,比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故事;也有赞赏“勤学”的故事,比如凿壁借光、程门立雪、悬梁刺股等故事。
中国“美德故事”的主题仅显示为忠孝和惩恶扬善,而对“个人的修炼”和“个人的幸福”缺乏叙述的热情。
总体上看,西方故事和中国故事都隐含了善良、智慧与勇敢等相同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哪些是核心的根本和根据,西方故事和中国故事有不同的设计和选择。
最好让孩子尽早建立健康的审美观。不要让孩子的审美观陷入低级、病态。不要以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强大的,就是坏的。不要以为小麻雀、小绵羊、小狗都是可爱的,也不要以为狮子、老虎、狼,狗,都是坏的。不要以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