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金蔷薇》其中的一篇文章《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看了这个题目,想必有人会质疑,这么枯燥的文章,怎么读下去。其实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第一篇文章,便被其行文风格和讲述方式吸引,文章所想表达的方法论,全部由有趣的故事和有情节的小段子组成,在读故事中悟道理,而不是由道理支撑,举例论证的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88592/7d3fc1e76f955f7d.gif)
这篇文章正是以故事情节、情感波澜和阶段复盘这样的叙事方式,在一种轻松畅快的氛围中,感悟作者提出的道理。文章旨在通过解构作者自己的一部中中篇小说《卡拉布加兹海湾》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一部中篇小说构思的缘起。文章包含了三个小章节《火星》、《利夫内的雷雨》、《研读地图》。
我也对《卡拉布加兹海峡 》这部小说不太清楚,为了便于理解,我在网络上查到这部小说的简介:该小说是作者的成名作品 ,于1932年问世,作者用游记的方式,以沙漠为线索,写出了动人的故事,最终虚构出以为人类储存热能而防止地球毁灭的作用结尾。作者主张改造大自然,同时有尽力保持生态平衡,《卡拉布加兹海峡》曾被高尔基和克鲁普斯卡娅誉为小说和科学结合的创新范例。
《火星》迸发出创作的星星之火
作者儿童时期,从望远镜中看到火星的故事讲起,对火星的了解从“火星是个由沙粒成的星球”起点,想到亿万年后地球也会变成沙漠,这些隐隐的焦虑在作者经历过“干热风”后,更是加深了对沙漠的恐惧和厌恶。干热风被称之为地狱之火,从沙漠那里刮来的风,一场“干热风”后,庄家颗粒无收,这对于作者来说称之为深刻,对沙漠的恐惧早已根植于心。对沙漠有多少憎恶便对对自然界河川溪流,苍翠森林、绵绵细雨有多少向往,这些情感早已印入潜意识当中。这些儿时深刻的记忆大概是作者创作《卡拉布加兹海峡》的渊源了。
《利夫内的雷雨》以亲身体验的动人故事为素材许多年后,作者来到利夫内市,在这里收获了他的小说 《卡拉布加兹海湾》的大部分素材,也确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素材以时间为坐标,带动故事发展,故事就是素材,故事就是道理。这里作者遇到了一个爱而不得并为此付出宝贵生命的倔强女孩,同时也邂逅了正在构思中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地质学家夏茨基,他的人生经历成为小说的一部分,他的人生经历中都是对战争厌倦和对沙漠憎恨。这样强烈的情感,自然便勾起来作者儿童时期对沙漠的回忆。同时美丽纯情姑娘波琳娜又召唤出作者悲悯之心,“只要我所写的东西能够把我有关美好的大地的那些想法,使大地不至贫瘠、干枯、死亡的热望,聚合起来就行了”。作者认为,构思几乎总是渊源于内心。接下来便是小说的酝酿阶段,就是用现实生活的内容去充实构思的阶段。
《研读地图》以更正确地认识那些不知名的地方作者认为,在我们认识意见事物之前,应该主动去想象这些事物,包括一个地方,一个人。这样,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自己想象过的事物,更有利于加深我们所没有想象过的印象。 为了写好这部《卡拉布加兹海湾》小说,作者不得不接了拉斯特拉罕《三十天》杂志文稿和阿斯特拉罕的报纸的特写稿件。而这些经历,对写自己小说的内容也有很多启发性。
以上,就是作者讲述一部中篇小说构思的全过程,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却用了很少 , 但是他并不认为可惜,因为很可能会出现在自己的下一个作品中。作者总结:“写小说的人必须力求真实,相信理智的力量,相信人心解救世界的力量,并且热爱大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