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父亲马皓文是一名建筑师,工作认真负责,但是却蒙受不白之冤,最后锒铛入狱。狱中的马皓文心系儿子,畅想儿子马飞的各种幸福生活,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儿子因为父亲的遭遇,备受欺凌。母亲改嫁,马飞跟着母亲和另一个“父亲”生活,这位“父亲”很爱显摆,有点形式大男子主义(其实有点怂),不过到了后期,这位“父亲”的角色一下子就活了,他对马飞说,马飞,你不要怕,虽然你别的没有,但就是爸爸多。好笑之余还有丝丝感动。
手电筒
狱中的马皓文告诉马飞自己会坐宇宙飞船回家,马飞迟迟等不到父亲的归来,害怕父亲晚上找不到回家的路,就用手电筒为父亲点亮归途。长大后的马飞成为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幸失联,父亲夜不能寐,同样用手电筒照亮儿子回家的路。
手电筒的微光撕不开茫茫夜幕,但却能点亮心尖的希望。“信仰”总是会在生活中被提及,以前不懂,信仰是何物,以为就是宗教而已,如今,我似乎有所感悟,信仰不一定是指宗教,信仰是心灵的依靠,不管遇到什么境地,心有所依,身必强大。马飞和马皓文的信仰是亲情,是爱,所以马皓文不管发生什么,都不会失去力量,同样,在太空中的马飞也不会放弃,父亲对他这么多年的爱和教育就是他力量之源。当年父亲暴雨中的启迪与鼓励是马飞的闯关咒语,每当人生遇险就会在耳畔响起。
兵乓球
马皓文因为相关部门不作为,洗不掉自己身上的冤屈,第一次对马飞发火,第一次提及成绩与争气,父子俩第一次矛盾随即展开。马飞觉得以前懂他、不逼他的父亲不见了,独自在树上生闷气。父亲做了这个小玩意儿给马飞道歉,父亲作为长辈,道歉好像在生活中不常见,但是马皓文愿意把自己放到和儿子一样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这个是很重要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同,导致彼此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做孩子的,没有办法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没有做父母的经验,但是父母不一样,他们曾经也是孩子,父母是否愿意蹲下来,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更容易走近他们的世界,父母会发现,原来孩子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其实很简单。
马飞打动我的是对父亲的态度,虽然当初父亲骗了他,即使多年未见,尽管周围人对父亲充满诟病,对自己充满偏见,但是马飞并没有觉得丢人,他的心中对父亲还是满满的爱。马飞长大后第一次见父亲,是自己被抓典型批评的时候,马飞只觉得自己丢人,他想过千万种见父亲的方法,但是没想到偏偏是这种,一时的无可奈何,让他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反问自己,在马飞那样的年纪,我可能没有勇气,即使知道父亲被冤枉,我也没有勇气,我害怕大家的眼神,害怕大家的指指点点,我不会想承认,自己的父亲曾经坐过牢。
桥
马飞成为宇航员后,终于有机会上太空,恰时马皓文蒙冤一案有了进展,但是组织上考虑到马飞日后会成为焦点,父亲事情的关注度也会高,不仅对父亲不利,对马飞个人也不利,所以马飞希望父亲能够放弃翻案。马皓文认为自己会成为儿子璀璨人生的污点,觉得自己成为儿子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比较气愤,觉得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虽然电影中对于这段的交代,会让观众更偏向于马飞认为父亲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但是我不这样认为,马飞从小就不认为父亲这件事会对自己造成困扰,我认为他是担心自己成为焦点后,关注父亲的人也会增多,但是人们并不了解事情的全部,言语间的评价,势必会对父亲造成伤害。因此,马飞认为只要自己知道真相就可以了,没必要把父亲推到风口浪尖,然而就像父亲说的,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桥,对于父亲来说,自己当时的事情是永远的痛,不仅蒙受不白之冤,还让儿子处处受人指点,所以他一定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堂堂正正地让世人知道,不是自己做的。
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桥,这座桥是内心的坚持,是自我的骄傲,是自己最后守护的东西,就像潘金莲,她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是也要守护自己的尊严。马皓文除了儿子,这辈子还想拼命守护的就是还自己清白,当初的桥塌了,父亲没有塌,但是父亲内心的桥坏了。我们自己的桥,终日风吹日晒,难免磕磕坏坏,没关系,可以修,修不好,就重建。
第一次
父亲是第一次做父亲,儿子何尝不是是第一次当儿子,父母想要做个好父母,孩子也想做个好孩子,互相陪伴、互相成长、互相成就。父亲第一次做父亲这样的话语,在其他影视剧中也经常见到,比如《1988》中父亲对德善的一段告白。第一次,是个很奇妙的限定,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无数第一次的冒险,身边不乏各色人物的经验,但是对自己而言,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认识到原来长辈或者别人说的经验是这个意思。第一次,就意味着可以出错,可以修正,没关系,大胆往前走,只有哭过、失去过才知道笑与得到是多么幸福,世界就是如此奇妙,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坏就没有好。
《银河补习班》是有温度的,可以让观众找到很多共鸣,只要有所得,就是好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