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做法。20世纪早期的时候,俄罗斯心理学教授伊万·巴普洛夫发表了他有关条件反射的研究成果后,操纵才成为了一门学问。巴普洛夫发现。喂狗时摇铃,可以使狗形成一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的习惯,甚至在没有食物给它时也是如此。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对巴普洛夫的发现印象深刻,并将该成果运用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上,让他赢得了“行为主义之父”的头衔。
沃森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为广告机构工作,他发现,对消费者最有效地吸引不在思维而在情感。他建议广告商“告诉【消费者】某些与惧怕联系起来的事情,将会引起中等程度愤怒的事情,唤起爱慕或爱恋反应的事情,或激起一种深度心理或习惯性需要的事情”。什么意思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讨论
第一,与惧怕联系起来的事情。也就是能够激发人内心恐惧的事情。人性中,对人影响最大的词是恐惧,人会为了摆脱恐惧付出任何代价。比如,医院就经常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用一些血淋淋的案例或图片刺激观众内心的恐惧。中老年人的朋友圈里转发最多的文章是养生类的,这便是利用了这类人心中的恐惧,不管它科不科学,只要满足了她的当下需要,填补了恐惧,就能带来消费与传播。你掌握了一个人内心的恐惧,你就掌握了这个人。
第二,将会引起中等程度愤怒的事情。为什么是中等程度而不是一般程度或更高程度,又为什么是愤怒?我的理解是,一般程度给人的冲击小,热点维持时间不够长。更高的程度不好把控,对品牌形象有影响。中等程度能够引起讨论与传播,也更容易把控舆论的方向。而愤怒是让人产生不理智的情绪之一,人们往往因为愤怒做出过激的反应,这时,广告商就可以利用这种反应引导消费者冲动消费。
第三,唤起爱慕或爱恋反应的事情。这是利用了人性中对美好事物的期望,每个人都希望爱或被爱,而我们也愿意为爱人花钱。比如,哈根达斯的广告“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比如vivo的广告,也是设置在“一对情侣恋爱的场景”下,唤起它的主要消费对象80后 90后们对爱的美好想象,让人们在心智中将vivo与爱联系在一起。
第四,激起一种深度心理或习惯性需要的事情。这点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来设定内容。近年火爆的知识付费便是抓住了渴望向上突破的人群的焦虑感,通过传播同龄人的成功故事,激起人们的焦虑感。宣传的学习课程,可以让你提高认知,把握机会,从而跨越阶层,实现成功。我们看到后是不是就想着去报名学习,等着走上人生巅峰呢。
这几点都是在不断的激发人性中的感性,让你一步步失去理性,因为人在感性的状态是最容易做出消费举动或者不明智的决策的。
一些广告商和负责传播政治与社会任务的人们甚至不满足于激发情感或把一些观念根植于我们的头脑,他们还试图通过一遍遍重复这些观念来强化这些印象。最典型的就是脑白金的“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和“怕上火,喝王老吉”。我们多次的听到一个口号,就越是耳熟能详,很快,它就与经过慎重考虑的思想难以区分。这些方式常常十分有效。
所以,“你”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因为可能我们视为最珍贵的,并且以最大的热情捍卫的许多信念,也许就是被别人以操纵的方式植入我们头脑中的,而我们没有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