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导演是第一次执导,演员是新人,可随后它的名气和《教父》不相上下,它就是获得奥斯卡七项提名最终败给《阿甘正传》的《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是根据美国惊悚小说之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肖申克“是缅因州的一座监狱,主人公安迪被冤枪杀了妻子及她的情人被判两项终身监禁,于是波特兰银行副总裁被送进了肖申克监狱。在这里他历尽艰辛,运用自己的智慧生存下来,最终凿开监狱的墙壁,通过下水道成功逃离了监狱,那是一座被预为600年也逃不出去的壁垒森严的监狱。
安迪是凭什么成功逃离肖申克的监狱的,成了一个英雄般的典范?
首先是他的聪明才智。监狱里既有专制的暴力,又有持强凌弱的恶势力,安迪一个“几乎被一阵风就能吹到的”人怎么能生存下去?他又怎么对付“三姊妹”的骚扰?安迪先是和神通广大的瑞德建立联系,以10美元买了一把鹤嘴锄;于是获得和瑞德他们一起修补屋顶的机会。也正是在那次活动中,安迪成功自救了:他帮看守长哈德利做到成功避税,并由此一步一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典狱长的认可,从洗衣间到图书馆工作,甚至成了典狱长的秘书,成了监狱里不同凡响的人。
其次是他超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安迪从洗衣房到了监狱图书馆,他为了争取政府的经费支持,从一开始一周一封信到后来一周两封,终于用了六年时间实现了自己监狱图书馆的梦想,他甚至可以在里面给汤姆上课。最能体现他毅力的,当然是他花了19年,凿通墙壁逃离监狱。
第三,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对希望的追求。
监狱里,瑞德他们从不谈及“希望”,因为“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它能叫人发疯”。是监狱的现实让他们忘记希望的,专制暴力压制了希望的生长。可安迪没有,他从没放弃希望,“监狱的高墙可以束缚住身体的自由,但唯有希望不可放弃”。“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屋顶上大家就像给自己家修补屋顶的片刻自由让安迪第一次露出笑脸;回荡在肖申克上空的歌声,让安迪陶醉的笑了。监狱里没有自由的地方,自由就显得弥足珍贵。越是黑暗越要保持对光明的敏感向往,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黑夜淹没。在肖申克的那一边是“圣哈塔尼奥”的碧海蓝天,正是对那里自由的希望,给了安迪无限的力量对抗任何加在身上“外力”。
安迪的行为又有什么意义?
先说说“救赎”吧:《圣经中》把耶稣称为救世主,洗脱世人的罪而献身叫救赎。
在肖申克的监狱里,新犯人进来时,典狱长诺顿会讲这样一句话:把思想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信奉基督,承认自己的罪过,让上帝来洗脑;让监狱的暴力施加给肉体提示你思想还没改造好。这就是肖申克的规则,没有自由的肉体,没有自由的思想,接受规则,接受有罪的惩戒,度完余生。
可安迪没有遵循这样的规则。他首先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他用自己的智慧安身监狱,获得生存权;又通过秘密凿通墙壁逃离监狱,获得自由。十九年监狱生活,他认为自己为妻子的死(他认为自己是个坏丈夫)该付出的付出了,于是他选择离开。他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但他的救赎过程,更是帮助瑞德等人明白:追求自由和希望是可贵的!
修补房屋的人沐浴在春天早上十点的阳光下,喝着冰凉的啤酒,就像是给自己家修房子,那片刻的自由让他们忘了犯人的身份,有的是尽情的享受片刻的自由,或许这自由在心底开始发芽了;安迪看着他们露出微笑。那笑容注满温暖,让我们从他的惨境中长出一口气,同时期望他给这个监狱带来更大的惊喜。后来他在捐给监狱图书馆的物品里发现了唱片《费加罗的婚礼》时,冒着被关禁闭的危险,让这个“不知道两个娘们唱的什么”的歌声回荡在监狱上空。他不是为了自己,否则没必要打开扩音器。当整个监狱一片寂静时,安迪的愿望实现了,“这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不敢想的梦还要遥远”。监狱是通过限制身体,格式思想来改造人的,没有了思想,人就只剩躯壳了。音乐,像“美丽的鸟扑扇着翅膀来到褐色的牢笼,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在那一刻,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感到了自由。这就是安迪想看到的结果。为此他付出两周禁闭的代价。这些行为如果还不够有力唤醒大家,那他成功的逃离,让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了一个自由的希望。
可见,安迪并不是只是救赎自己,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肖申克里的人,只要你有希望,而你也从不放弃希望,那就有实现的一天。他不仅自己获得自由,更是启迪了瑞德等人,他更是对肖申克里的人的救赎。
与安迪的积极行为相比,布鲁克斯、瑞德的行为就值得思考了。
布鲁克斯在监狱呆了50年,可获得假释前却拿到挟持海伍德,就因为他祝贺他可以离开监狱了。听起来不可接受,可事实就是如此:监狱里他还可以发发书,整理整理书,外面隔绝时间太长,他不适应,连办张图书证都困难,于是他恐惧出去。他还是离开监狱了,可最后他选择了自杀,离开让他恐惧的世间。
瑞德假释后,也不适应外面的生活,甚至上厕所不经过同意就尿不出来。这是规则对人改造的结果,叫“体制化”。电影里对这个概念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时你痛恨他,后来你习惯了生活其中,最终你会发现你离不开它。
“体制化”,在肖申克,在导演那里是一个扼杀人个性,掐灭人思想的暴力工具。可生活中,我们谁又能离开体制的框架?小到纪律大到宪法,给了我们维持正常生活的可能,没有这些,个人的权利无法保障。当我们习惯了这些提供给我们保障的无形框架后,我们忘了走出去了,呆在原地享受权利,那个东西就成了我们的绳索。接受体制,但不能被体制化。
想想,生活中,我们会是那个“布鲁克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