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中云: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原来无常不过才是寻常,其实,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在开示无常。
就像余光中说的,“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不管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无常都是世间的真理,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规律。
生命无常
《我们仨》中,杨绛回忆并写下了两段亲人离世的经历。
1997年3月,杨绛的爱女钱媛,因病住进医院。在女儿去世前一天,杨绛像是有心灵感应般,提前有预知。当时她走在路上,低声说了一句话:“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
1998年12月,钱钟书也因病住院。
在临终前,深受失亲重创的杨绛,强忍内心的悲痛,从容地附在钱钟书先生耳旁,对他说了一句话:“你倦了,闭上眼,睡吧。”后来,钱钟鲁先生曾去看望杨绛,本想劝慰,没想到见面时,她一点眼泪都没有,一切如常。此后,杨绛一头扎进书堆,每日笔耕不辍,花了13年的时间,整理出钱钟书的所有学术遗稿。在忙碌且充实的生活中,她渐渐抚平了内心的悲痛,在105岁时安然离世。
人何其脆弱,一次病毒的入侵,一次微小的走神,一次毫无征兆的意外,都会让生命消逝。
当一个人明白死亡是一件随时降临的事,他就收起了自己的狂妄。当一个人明白死亡是一件必定降临的事,他就收起了自己的散漫。唯有知道生命无常,才能珍惜和善待,每一个日常。
得失无常
庄子说: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知道时序是无终止的,洞察事物盈虚的道理。所以得而不自喜,失而不自悲。人都希望十全十美。其实:“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风光得意总有时,跌宕起伏才是人生,随遇而安才是面对无常最正确的心态。苏轼在凤翔任职的时候,上司陈希亮修建了一座凌虚台。苏轼写下《凌虚台记》:“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古时候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早已变成断壁残垣。人生得失,本来就是这样忽来忽往,难以预料。明白这一点的人:得意时不猖狂,因为他们知道必有坎坷在前方。失意时不绝望,因为他们知道暗到极致必有光亮。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面对人生的起落,不如放平心态,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人情无常白居易曾在《太行路》中写道:“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汉文帝时期,有个大臣翟公,他担任高官时,家中每日车马盈门,宾客如云。等他丢了官帽,宾客绝迹,门可罗雀,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他很是愤懑。于是他在自家门口写了一行大字:“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现。”
许多时刻,我们总会高估与他人的关系。但当你处在困境中时,即便血脉相连的人,也有冷你之时;即便亲密无间的伴,也有弃你之心;即便情同手足的友,也有远你之意。杨绛先生说:“唯有身处卑微,才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终有一天你会明白:在这个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关系,也没有牢不可破的情谊。
唯有以平常心面对,看轻人情的反复,看淡世态的炎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能释怀坦然。
没有谁的生活一成不变,没有谁的人生年年如一。一年四季更迭,季季不同,一生悲欢离合,样样尝尽。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场。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悲伤,今日愁云惨淡,明日可能满天阳光。
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有为皆无常
无论是你极为执著的感情,还是特别向往的荣华富贵,都不可能永远不变。到了一定的时候,因缘一旦散了,果自然也就没有了。
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不陪伴父母,父母老去,再也没有机会尽孝;不珍惜爱人,爱人离开,再也不能共度朝夕;不关爱孩子,孩子长大,再也回不去小时候。
无常始终都在那里。而你何时准备去看见和体验它,则取决于你的人格成长到了什么阶段。面对无常光靠温柔和共情,远远不够,无常有时候带来的摧毁是剧烈的,黑暗是可怖的,席卷而来,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力量。
无常迅速,应当精进
我们生命是无常的,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累世的福报。所以,大家应当有无常的概念,以此鞭策自己尽快修行,不要再浪费这个人身了。
若能这样,你就会明白,“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的道理,证悟空性也不会很困难。一定要了解万法无常的道理,它能让我们真正生起出离心,最终证悟无我的境界,进而摆脱轮回的束缚。要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唯有精进修行,才能对治这终会到来的无常。
时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让它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不要让它落入对立的观念,要让它永远保有那颗纯真、至诚的赤子之心,此方谓之真正的精进。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得像一叶扁舟,在波涛汹涌的海浪里,上下翻卷,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世事难料,生命无常。
珍惜眼前人,珍爱身边的亲人,不给遗憾留机会,不让卑微的心不堪一击。
下次你路过,再也不相识,趁着在身边,彼此多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