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想了一个用户公约数的概念,越想越有意思,把思考的过程分享出来给大家欢乐欢乐。
所谓的用户公约数,就是一个稳定的社群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拥有的特质。这个特质是社群存在的根基。失去这个特质,社群关系就难以维系。
有没有发现,在知乎水化前,有些话题只适合在知乎上讨论,比如创投、互联网产品、保研读博经验等,因为这些话题不仅需要客观、理性、系统地讨论,更重要的是要友善。因为一旦缺乏了友善,可能参与讨论的人就没法保持客观、理性、系统,而开始对喷谩骂,整个氛围变成情绪化粪池。
友善,其实就是早期知乎这个社区的用户公约数。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创投、互联网产品、保研读博经验等话题的讨论。
对这个用户公约数执行地最严苛的,当数弹幕视频用户网站哔哩哔哩。哔哩哔哩用户要想发弹幕,首先得通过答题来“转正”。做过答题的人估计都会想“这特么也太反人类了!”。一方面,它题很多,分两套题:1社区规范、2自选题;第一套社区规范就有40题,考核的都是看视频时遇到各种情况应该怎么礼貌、友善、优雅地处理。与其说是答题,不如说是在学习社区规范。
另一方面,题很难!第二套自选题,虽然可以自己选择答题领域,比如科技、日漫等领域,但我想要不是在这领域里有一定了解的是不可能通过这个测试的。
其实哔哩哔哩这么做的原因也很显而易见,在视频上发弹幕,是会遮挡视频内容的。如果谁都能发弹幕,那视频本身的内容没法看了,所以这么多的题目,就把一大群没耐性做题的人给筛掉了。而且连做题都没耐性,看来这人素质也高不到哪里去,发的弹幕质量自然也就没有保障,这是第一道筛子。不过B站之所以有这么做的底气,可能是因为用户群大多是有比较多闲暇时间的学生人群吧。
然后,发弹幕的话,得有基本的素养。因为弹幕信息会直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传递给用户,也就是说,视频观看者是被动接受弹幕信息的,和用户主动去查看视频下方的评论列表是完全不一样的行为。这种被动接受的信息就不能伤害用户体验:不能泄露剧情,不能辱骂角色,不能无端引战弄得整个视频都充斥着和内容无关的弹幕,等等。这些用户体验的底线是绝对不能突破的,因为哔哩哔哩没法靠IP资源和传统的视频网站竞争,它的杀手锏就是社区文化。一旦没了这个核心竞争力,那也就凉凉了。所以,对发弹幕者的素质进行严格要求,绝对是合理且必须的,从这里可以看出,B站的管理者还是相当聪明冷静的。因为当所有人都在高喊“用户体验”的时候,他们能够坚持通过用户体验那么反人类的答题转正,来保障真正的用户体验。
其实吧,个人觉得哔哩哔哩做到这里基本上就够了。因为有了发弹幕的能力后,不管看什么类型什么领域的视频,都不会限制发弹幕的能力。但B站还是要求做自选题,保证用户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可能是B站为了收集用户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精准推送吧。不过不管原因是什么,出发点还是好的,而且既然参与答题转正的用户已经在第一套题里投入了大量精力,再要求他们多做几套自选题,从沉没成本的心理层面上看,用户也能接受吧。
说了那么多,回到主题。分析B站的答题转正功能可以总结出:根据视频弹幕的产品特性,能够反推出弹幕社区用户的用户公约数:有较好的个人素养、在某个领域有知识积累的年轻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弹幕社区文化才能让用户感受到视频弹幕产品的优越性。这也的确是B站相比其他只有弹幕没有文化的传统视频产品的本质区别。大家只要体验过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里,那些剧透、粗俗、骂人等弹幕后,就知道B站的弹幕文化有多可贵。
严格遵循用户公约数建立起来的社群,还有另外一个好处:能够根据“用户公倍数”扩大社群的运营范围,使产品具备强劲的扩展能力(“用户公倍数”这个概念后面会另起一篇来聊)。
违背了用户公约数而受到惩罚的产品,最好的案例也是前面提到过的知乎。自从知乎开放注册后,知乎用户的来源变得鱼龙混杂,新进的用户没有经过任何筛选,很多用户都不一定具备客观、理性、系统地讨论问题的能力的,但这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这些新用户甚至不一定都能保持友善,无脑喷子太多。也就是说,知乎原先最基本的用户公约数“友善”,也不存在了。很自然,知乎这个社区就土崩瓦解。现在的知乎,基本上就是各种段子手和喷子的地盘。早期的大V们也丧失了输出高质量内容的动力,因为没了友善的文化,大家都不愿意客观理性系统地分析问题,辛苦编辑的千字回答还不如一个无脑喷。就这样,我们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内容社区。
说了这么多,用户公约数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
很有用。搭建一个社群的产品,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社群的用户公约数,然后以这个标准去拓展用户。对于不具备这个标准的用户,也不再需要纠结是否要去拓展这类用户。这个用户公约数,就是社群的原则。有了这个原则,社群的运营就像有了灯塔,可以一心一意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要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很多社群运营者会迷茫,其实就是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而只要方向选对了,发展就只是快慢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