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论语》73-犯错看底线

学《论语》73-犯错看底线

作者: 刘小青和一句顶一万句 | 来源:发表于2024-03-12 21:30 被阅读0次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犯错误因人而异。一个人犯什么样的错,就知道他心目中“仁”的分量。
“一个人的成就高不过梦想”,所以能实现梦想的人少之又少,但人的底线可以一再拉低,一低再低。
一般来看,站在聚光灯下的名人们人被光环笼罩,其举手投足都会被赋予不同的光彩,其人性的灰色部分,自然会被巧妙的隐藏。前几年的“皮带哥”意气风发的时候,谁也想不到他如此的“不讲武德”,当年的慷慨陈词有多冠冕堂皇,现实的耳光就有多响亮。现在看他犯的错误中体现着他的道德底线,跟“笑贫不笑娼”的思维完全一致,一开始就没有上正道。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讲究的是“不把话说满,不把事做绝”。这不仅让人可以放开手脚“大闹一场”,同时也就给评价体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儒家对于错误的评价只有两个:“过和不及”。所以,每个人自己“对号入座”,看自己在考评体系哪个位置。这也给做事的人一个心理暗示:好不到哪里和坏不到哪里,翻译一下就是不好也不坏,就是胡适说的:差不多先生。这种文化也给“作奸犯科”者提供了滋养,说一套做一套,挂羊头卖狗肉。掀开冠冕堂皇下边是无法收拾的一地鸡毛。

相比中国的儒家文化对错误的行为意识分类:过和不及。基督教对罪的分类更情绪化: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佛教里的分类总结为三大类欲望:贪、嗔、痴。这是把世界上所有的错误集合在一起进行归类,再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认为人们所犯的错误,要么是贪,要么是嗔,要么是痴。

贪嗔痴出自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一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坚实的底线基础上,贪嗔痴无疑是人生过程中尽可能攻下或瓦解的三座堡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贪嗔痴在人生经历中互相影响互相驯化,正确的认识尤为重要,而正确的认识源于对“过”的总结。

“观过,斯知仁矣。”
为什么要观过呢?因为做好事是功德,人人都想做。而做坏事、犯错误,人人都想避免。看一个人在哪些方面,到什么程度,会向私欲投降犯错,就可以看出他心目中仁价值分量,就是常说的底线。看一个人的过错,大概就可以知道他的底线在哪。

读书是切己体察,我们还是别急着去看别人犯什么错,评判他是什么样的人。要先捋一捋自己犯的错,想想自己是什么人。
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相关文章

  • 篆刻习作73

    习作73-守拙

  • 2020-09-21

    运用:大棒的三个建议 第一,坚守底线。 有些错,是可以犯的错误,比如创新失败;有些错,是不能犯的错误,比如道德底线...

  • 2020-11-08

    使用大棒的三个建议 第一,坚守底线。 有些错,是可以犯的错误,比如创新失败;有些错,是不能犯的错误,比如道德底线。...

  • 《宪问篇》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 ▲欺:欺骗,隐瞒。 ▲犯:朱熹《论语集注》:“犯,谓犯...

  • 英国别玩火

    英国别玩火。 英国再无知,错看世界,小看中国,充当美国的马前卒,狐假虎威挑战中国的底线,冒犯中国的权威。 伊丽莎白...

  • 三行情诗——(五)反鸡汤

    (一) 心态 心里态度 你的心情是砝码 触及砝码是底线 (二) 犯 犯我者必死 我犯者谁亡 犯者为我我为犯者 (三...

  • 错看

    现在 越来越搞不懂一些事 越来越看不懂一些人 之前以为的三观很正的熟悉的人 其行为却一再刺瞎我眼睛 看起来痞里痞气...

  • 学则不固

    “学则不固”,固指的是内化。 如果没有自己的底线,原则,价值观,哪怕学了很多道理,能把《论语》倒背如流,但一遇到诱...

  • 诗歌:“那个狼性的男人好像一条狗”

    记:爱情中,踩底线的事。第一次犯,原谅了,叫包容。第二次犯,再原凉,就叫纵容。在底线上,保持狼性,是对别人的负责,...

  • 失恋小歌歌---“那狼性的人好像一条狗”

    i记:爱情中,踩底线的事。第一次犯,原谅了,叫包容。第二次犯,再原凉,就叫纵容。在底线上,保持狼性,是对别人的负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论语》73-犯错看底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av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