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有一本习题册,是阅读类型的,一般周末会布置这项作业,让做几页。
某次签字时瞟了一眼上面选的小文章,觉得特别好,惊喜地跟小朋友说:“你们这本习题册选得不错啊,内容挺好的,这上面的文章我读了都喜欢呢!”
“是啊,我也觉得特别好,很有意思。”小朋友表示赞同。
“那你觉得这篇说明了什么道理?”看小朋友也觉得好,下意识地想循循善诱,跟小朋友探讨一下其中一篇的内容。
“哎呀,我最讨厌这样的问题了。”没想到小朋友情绪180度大反转,这样答道。
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煞风景了,闭嘴。
读了一篇文章,觉得它好/优美/有趣/有用……这不就很好了么?为什么非要问一些可有可无甚至无中生有的问题呢?文学的美很多时候不就在于那些言辞之外营造的氛围、构筑的难以言传的意境么?静静体验回味就很好了,为什么非要过度解读呢?
大量的阅读累积,才会有真正的熏陶;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才是最有力量的影响,这个急不来,太急只会拔苗助长。所以,干脆陪伴静观就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是啊,没有人喜欢听说教,但几乎所有人都会默默向身边最亲近的榜样靠拢。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是的,爱身边人,就是对自我及身边人保持敏锐觉知,然后不断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