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同样是一天,价值却完全不一样。——人的大脑,也是如此。”
这是刘未鹏在《暗时间》这本书的开篇所写的一段话,也是让我读完这本书的动力所在。毕竟,我可以选择读,也可以选择不读。
其实严格来说,《暗时间》并不能算作一本书,它只是刘未鹏的博客文章的整理。也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什么体系或是框架的存在。但我翻阅了两三遍之后,发现这本书虽没有体系,却始终围绕上面那段话进行阐述,而这或就是整本书的纽带所在——如何提高你的CPU(大脑)的价值(包括学会思考,更高效的学习,认识大脑等等)。
我在翻读这本书时,常常有种念头滋生在心头:如果我能够早些读这本书,并接受书中的观念的话,我或许会走很多弯路。因为作者在书中所谈及的问题,我大都关注过或者被困扰,而我的思考远不及作者这么深入,只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所以,作者的思考结果可以为他的实践提供指导,但我却不能。
分享书中的两个观念,有兴趣的话,还是读原书为好。随便说一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是,能够在那些从未思考过的人的心里种下一颗叫作“独立思考”的种子。
暗时间(即是思维时间)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利用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即是反馈)
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等得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你有多少次在银行处理手续的时候,看着工作人员把一堆材料不停地倒腾来去,心里多希望他们可以在柜台小窗口上投影一个进度条?)
这里的原因在于,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等待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如果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会达到100%就会有一个粗略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剂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事情总会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
另外,书中有很多对人在做事的时候,很有启发性的话语,堪比名言警句,摘抄几句:
1、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2、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3、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
4、只有推理才能深入一门领域。
5、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盲目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
最后,附上几篇我认为此书中较好的文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翻阅一下。
《暗时间》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只有经历才能明白?》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我不想与我不能》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附上刘未鹏大大的博客地址:http://mindhacks.cn/
建议买书,进行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