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选择写华大基因这家公司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一天,我在家一边做家务,一边开着电视听第一财经的访谈节目,由于我打开电视时节目已经播到一半了,我并不知道那是在采访谁。忽然听到一句话:敲钟那天我逃了,找个借口上厕所,就跑了。当时我想,这谁呀?很傲娇啊。我停下手中的活,专注看电视,这才知道被访者是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建。他的与众不同吸引了我,那个强大的气场让我难以忘怀,于是,就决定《商业经典案例》课的毕业论文就选他了。
先来了解一下汪建其人
汪建,湖南人,生于1954年。曾经插过队,后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8年去美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华盛顿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回国创业,创建北京BGI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998年任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执行主任。1999年为参与 人类基因组计划(1%部分)创建华大基因。
他不喜欢“科学家”这种称呼,常自称“科技民工”。
喜欢挑战,创新,不会循规蹈矩;热爱冒险。2010年5月22日, 汪建带领员工向珠穆朗玛峰顶峰发起冲击并成功登顶。他们不仅把 上海世博会的旗帜首次带上世界最高点,还刷新了国内登顶珠峰"最年长团队"的纪录。他本人于王石亦是好友,好到“恨不能穿一条裤子”,从他们都在“高龄”去攀登珠峰就可以看出是属于同类人的。
在生活中被当“中性人”,田朴珺说他是一个对细节对金钱无概念的人。比如他一直不知道信用卡是需要还钱的,对衣着也不讲究,一年四季穿凉鞋,冬天加双袜子。
领导者的气质决定了企业的气质
正是由于汪建这种特独行、无所畏惧的风格,才有今天的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艰难的决定 1999年,汪建申请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但是未获批准,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为此创建了华大基因公司,不计后果,自己代表国家参与 人类基因组计划(1%部分),之后有人要追究他胆大妄为、欺骗国家,当时的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力挺,说打胜仗的队伍是不受追究的,这才使他渡过了第一次危机。此后由于在基因研究领域屡次立功,华大被收编进中科院体系。
第二次艰难的决定 1965年,互联网之父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指出科技创新会经历指数级的增长。1999年后,测序技术的发展让测序成本也以近似摩尔定律的轨迹呈现指数下降趋势:
——2001年,个人基因测序的成本约为9500万美元
——2005年,成本约为1000万美元
——2010年,成本约为10000美元
——今天,下降至1美元
2006年,新一代测序仪出现,测序能力提高百倍,这是基因研究史上的革命性的突破。仪器设备的进步,使汪建意识到这样的机遇不能错过,他写了30 多页的报告,结果被否定。当时的中科院既没有场地,对他而言,又面临艰难的选择。
2007年,汪建带领华大彻底脱离中科院体系,回归“民营科研”身份,从事基因测序的商业服务。华大也由此开始高速成长。
这其中有个小插曲,当时离开中科院一路南下,从天津、南京、上海,用汪建的话说是“一路乞求”,最后来到深圳,拿到5000万,最终落户深圳。但是,深圳市也有要求,要拿出50篇高质量的论文,当时连汪建也觉得这是要一个亿才能达成的目标,而华大在两年内交出了55篇论文。科研能力可见一斑。
第三次飞跃 进入资本市场
汪建本人多次表示不喜欢工业革命,以及它带来的这一百多年来商业模式的各种变革。
进入资本市场也是被迫的。在华大蓬勃发展的时候,上游供应商变成了竞争者。2012年,华大美国测序仪供应商Illumina开始把华大当做竞争对手,也进入科研服务领域,它们对华大购置新测序仪做了诸多限制,华大面临残酷的竞争。要想不被钳制,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就是收购。为了收购美国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华大引入外部资本,2013年,成功收购Illumina的竞争者CG公司。
小插曲,资本给钱的同时也必会提出它的要求,汪建却是罕见的强势,摆出了爱来不来的态度,他自己也评价自己是让资本市场又爱又恨的烫手的山芋,名声不好,但信用很好。
华大的终极目标
与一般企业家不同,汪建自认为是没有商业模式,也不喜欢商业模式,不认为他的公司有管理模式,他更不会去管理企业的市值,甚至表现出不屑。那么,华大究竟做了什么?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华大要做什么?
1 把疾病的控制从治疗阶段提前到预防阶段,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可能萌芽的状态。汪建大胆地批评:制药工业和医疗,都是让你要救命了才来找我,然后把你终身积蓄都给我,60%的人是在生命的最后28天花掉了一生60%的积蓄。
他预言,20世纪的医学,是被物理化学、迷信无知,以及利益格局所绑架了的医学,一定会被预防医学和精准预防为主的新的医学科学所取代。
比如:出生缺陷能不能清零?癌症患者能不能有尊严的活下去?能不能做出一个未来的农业来?司法能不能实现全球化的身份认证?
2 实现“人人测序”,把预防疾病的人群从少数人普惠到大众。基因检测就是一本“生命的说明书”,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基本状况。“我的健康我做主”,而不再是听天由命。
基因检测虽然能有效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但是高昂的检测费用使得它变成仅限于少数人享有的科技成果。而华大是要把一个高精尖的领域“白菜化”。
最早做基因分析时,一个人花费了38亿美元,十几个国家合作用了13年时间,现在600美元就可以做一个基因组。
作为全球基因检测的领头羊,华大携手富士康,想让基因检测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汪建提出,中国制造帮助我们走向人人测序的时代。
3 延长人类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比如肿瘤,预测预防、监测干预、早诊早治、精准康复,那么肿瘤就可以变成一种可以进行管理的慢性疾病。“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
已经做了什么?
自2001年开始陆续成功绘制出 SARS病毒、 水稻、 家蚕、 家鸡等物种的 基因图谱,2007年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2008年后陆续启动 炎黄计划、国际 大熊猫基因组、万种 微生物、 蚂蚁基因组、古人基因组、人类甲基化组以及人类胃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等研究工作。2010年,华大基因斥巨资购建全球最大基因组平台,测序业务进入大扩张时期,当年营收过10亿。并与盖茨基金会、自闭症之声等公益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关注环境及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
目前,华大基因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研究中心,并组建了国家基因库——“永存永生”。基因库的功能是“存、读、写”。
秉承万物都可以“存”的理念,分为“湿库”和“干库”。“湿库”是多样性生物样本和物种遗传资源库,“干库”是基因、蛋白、分子、影响等多组生物信息数据库。存干库,把基因数字化,生命就不再是听天由命了,而是完全可以改变了。
目前,华大的发展模式是“产学研”一体化,其科研成果应用于基因研究、农业、医疗、健康、教育等9大领域。汪建始终把基础科研放在第一位。
华大的终极目标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健康长寿幸福,那么华大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人类实现这个目标。汪建给自己打造了一个水晶墓碑,屡屡展示,其上刻着汪建的生卒年,预期寿命120岁。
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从华大上市汪建躲避敲钟就不难看出,这注定是一个与世俗标准背道而驰的人物。事实上,关于汪建和华大一直有诸多争议。
争议之一:基因研究是否有违伦理道德?
汪建认为5-10年之内,必会出现人造“人”
争议之二:华大基因并没有多么“高科技”,不过是一个堆砌机器、扩张算力的基因测序工厂
争议之三:颇具“匪气”的他本人的行事作风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给人狂妄自负的感觉。
比如,当记者请他找一个与华大对标的企业时,他断然说没有。因为他所做前所未有的事业,不同于任何高科技公司。他再访谈中谈到总理问他怎么看待那些巨头们,他回答说总理你骂我,我比乔布斯大,可我活的好好地,而他已经没了,你让我跟他对标,你让我找死啊?
争议之四:竭力宣扬长生不老
尽管对汪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的事业的确是造福人类的。
他本人也毫无油腻之气,崇尚创新进步,自信,爱与年轻人在一起。这些都展现了他特立独行的特质。
至于他和华大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否能实现,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