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友發帖:希望孩子學習一些中醫知識,讀經是否要先讀《黃帝內經》?
王財貴先生答:《黄帝內經》等醫書,是中華文化特出的偉大表現,有先人如此,是我族之幸也,華族子孫,當傳習不替。
我在台灣也鼓勵學中醫的讀經家長編印了《黄帝內經》全文,在北京讀經推廣中心也編了《內經知要》和《傷寒論》(已進入校對及錄音程序,即將出版),而出版這些書,預想中最主要的使用者,是想將來從事中醫的孩子,希望他們全文背誦,其次是給中文讀經都讀完了,沒書讀了的孩子,他們也可以背全文或選其中重點部份。
如果一般的讀經孩子,則依四書易詩老莊及諸文學作品之排序,列為正式教程,尤以論語為首要。這是從典籍的智慧含量以及其功能的籠罩特性而開列的。因為背熟了四書,則中國沒有不能讀的書,亦即四書之外,其他的書,有空就多背,沒空可以不背,將來熟讀或閱讀,即可吸收其精華。而黃帝內經是屬於後者之後者。
因為醫書,如果所學不精,是不能隨便用的。不要說臨床了,不精通的人誤事,即使在醫理上,知道太多,如果不能融貫,將在生活上橫生忌諱,也相當麻煩。
所以,如果在理上,想要從兒童開始,就讓他們知道人類的身心有與天地感應之道,則可以讓他們閱讀相關的讀物,或聽醫學講座,孩子的感受力佷強,在理上一點即通,至少對人之生身有一種敬畏之感。而在閱讀或聽講時,有一些名句警句,也會不自覺地熟記於心。另外,在事上,如果想讓孩子受用,則教給一些簡單可行的養生之法即可。
紹南公司出版有一本《養生啟蒙》,其中有理有事,都簡明有趣(許多韻文),而當行易行,份量不大,可以視同蒙書之一,給孩子們做讀經之餘的調劑之用。
當然,立志從醫者,一定要熟背內經與傷寒金匱湯頭本草諸書,但也建議在四書熟背之後方著手。蓋大略分之,醫事亦屬“開用”之學,凡開用之學,皆需以“建體”為先。從內涵上說,聖人之經典,體之倫也,百家眾技,用之類也。從語文能力上說,亦然。
亦即讀了聖經賢傳之教,醫理已在其中,讀了四書五經之書,閱讀、理解其他學問及作文表逹能力皆在其中。而反向說之,則不然。
2.網友發帖: 非常感謝王教授及華山講堂, 家中兩位小孩才能有機會讀經 .不論中文或英文讀經都持續在聽CD讀經 (小孩一位小二 另一位幼小班)。想請教王教授及諸位先進前輩, 中醫讀經的教材及CD錄音帶 ;中醫讀經班及心得分享。衷心感謝的家長
王財貴先生囬覆:就我所知,不論讀中醫西醫,固然很需要理解判斷力,而其基本工夫,則在強大的記憶力——要記得許多賌料,而且不容許有一毫差錯!
尤其中醫中,有大量的千古不易的法則和處方,要學,則趁早背熟,方為上策。甚至要背多,才能妙用不窮呢!——所以學中醫,用讀經理論是最適當的。
我編的孝弟三百千中有少量的中醫常識,尚遠不足。別的地方不知有沒有人編出有規模的中醫讀經本,我不知道,但我這裏尚未編出。如果社會有需求的話,也可以編。或您也可以自己編,那不會太困難的。
聽說有中醫在家即用內難傷寒湯頭等論著給自己的孩子背誦,期待將來順理 成章的傳承衣缽。
其實,我認為:他的孩子縱使將來不當醫生,有了深厚的醫學知識,未嘗沒有用。又經過大量讀誦的訓練,其聰明才智也都開發出來,學那一行都行,天下有比這樣更划算的教育嗎?
您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試試。
3、關於中醫讀經教材 網友發帖:請問除了王教授編的藥性賦之外,何處可選購中醫讀經教材及應選購何種中醫教材? 謝謝!
王財貴先生囬覆:要讀中醫之經,有兩種路線,一是一般常識,一是要培養專家人才(成為醫師或醫學開創性人物)。
如一般常識,則除了我已編的舉隅之外,廈門紹南文化公司編了一冊中醫啟蒙。加了內經選,湯頭選,養生格言等。應可參用。
如要培養專家人才,則應將內經,難經,傷寒,及本草,湯頭,經絡等及早全數背熟。——吾非專家,在此只舉大略,宜請專家為我們詳列一必背書單。
至於讀本的問題,先讓孩子讀一兩年已出版的有注音的經典誦讀系列,認得了字多了,稍查字典,就可讀那沒注音的醫書了。目前需求的人還少,不必把這些醫書都編成注音的讀經本。以後如社會需求多了,我再考慮來編吧。
教孩子背完所有醫學要籍,此事說易不易,但說難亦不難。——吾人下一代必定要出幾個大才才對得起祖先,對得起世界。而出大才的基本方法只有這一套,除了這一套之外,都是空想呀。
因為,縱使科技再發達,儀器再先進,想要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神醫境界,還是要靠胸中的積學之富,方有創造性的靈感之發。
日期: 2004/05/07 發言人: 郭媽
內文: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在大陸地區有人以"醫學三字經"做為啟蒙教材,從奇摩搜索進入key"醫學三字經"便可得到相關資訊.我曾列印下來,讓小孩背頌,因均為"三字"一句,故小孩很快就朗朗上口.我非這方面專家,不過,有興趣不妨上網看看.
4、網友發帖:我很想讀中醫經典,可是我又不報考中醫師,讀中醫經典,會對我的人生有何用?
王財貴先生囬覆: 一,上者,孔子所謂「雖小道,必有可觀」,何況醫學,何況中國醫學,乃天地人生一大道理?故古人以習醫為讀書人本份,蓋道理性理事理物理相通也。
二,中者,若得有相當功力,必要時可以自救,可以救人。若略知養生之方,至少可以保身延年。
三,下者,開券有益,廣博見聞,亦甚有益矣。
故,只愁無閑無緣研習,若有機會,何不研習?孔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何必一定為了職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