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现在的普通话已经很普遍了,但在小地方生活,大多还是以方言交流为主。
为了普及普通话,幼儿园时便开始已经开始用普通话教学了。儿子小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我们既然是在本土生活,方言嘛,耳濡目染,不用教,也是可以学会的,倒不多与他讲普通话,让他从小就适应普通的语言环境。
于是,在学校讲普通话,回到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上初中了,习惯了普通话交流,方言倒反而是不太会讲,也不太能听得懂了。
但我们毕竟是生活在当地啊,出门接触的大多都是当地人,与同龄人还好吧毕竟大家都习惯用普通话交流,但是与一些年龄大一点的长辈就不行了,虽说现在许多年长的人也是可以适应普通话的,但一些奶奶辈的还是不行,还是只能用方言交流。
一开始我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发现人们用方言与儿子说话时他总是一头雾水,老是问我是什么意思,原来即使是生活在本土,但不经常用方言交流还是会让他忘记方言的,更何况潮汕话可以全国最难学的方言之一啊!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在家里我们便有意识的更多用方言来交流了,遇到他不理解的话便会用普通话给他解释一下,再用方言跟他说。
昨天晚上忽然想起他潮汕话的“五十元”总是发音不准,总是停留在孩童学语的那个水平,便一遍遍的纠正他的发音,并承诺,只要说准了,便给他五十块。
虽说有五十块的诱惑,奈何他还硬是讲不准潮汕话的“五十银”!实在是没办法之际,忽然想起学英语时老师纠正嘴型的样子,便根他说,你试着用微笑的样子讲“银”,他试了一下,还真的有那么点意思了。两个人便忍不住兴奋的哈哈大笑起来……
然,“银”是有点准了,但“五”还是没能准啊!他说要不就给我二十五块,我说:“不行,这道题要么就是一百分要么是零分。”
于是又开始一遍遍的练起来,有时候“五”有点准了,但“银”又不准了,“银”说准了,“五”又不准了,反正就是没办法全准。
虽说最终没能把他的发音纠正,但在一次次忍不住的哈哈大笑中却将几天来的郁郁寡欢一扫而光,身心瞬间通畅了许多。
一直生活在泥泞中的人是很难真正抑郁的,毕竟在好与坏之间没有太大的落差,一直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