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公司对于销售人员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从销售流程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对于销售的管理大概分为两类,“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所谓结果导向,就是根据最终的销售结果,对销售人员进行评估,比如每年的销售业绩;所谓过程导向,是根据销售过程中的一些行动指标,对销售人员进行评估,比如每月的电话数量,每月的拜访数量,等等。那么,对于销售类型的工作,怎样的管理方式更为合理有效呢?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销售这个职位的职能是什么。简单讲,销售就是帮助公司推销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直接创造经济利益。所以,卖出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大的利益,是销售人员的核心工作。那么,很明显,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就是围绕核心工作展开的。我们给销售人员制定一个结果目标,比如制定年度业绩目标,如果销售人员能够达成业绩目标,我们就可以给予好的评估。这种管理和评估手段,看似简洁,其实并不简单。说简洁,是因为只有一个很明确的业绩数字放在那里,大家都看得到,看得懂,只要能达到或者超越这个数字,就能得到优秀的评估,否则,只能评估不及格;说不简单,是因为要达成业绩目标要付出很多实实在在的努力的,并不是随随便便轻易能够达成的。所以,对于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目标的制定是很关键的。业绩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在它的背后包含了市场状况、历史业绩、未来潜力等等因素,这应该是一个很理性的数字,一定要多加思考和评估后再给出结果。
尽管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很贴合销售职位的核心工作,仍然会有人提出两点不足:
1.市场原因会导致有的区域业绩好,有的区域业绩差,以结果为导向会忽略公平性。
2.销售人员提前完成业绩后,就会放松,没有发掘人力的最大价值。
针对上述的两个问题,我们仔细思考下,这两个问题真的是“问题”吗?第一点提到了市场不同造成的区域公平性问题。就像刚才说明的,目标的制定是很关键的,一个合理的目标是已经包含了市场因素的,可以保证不同区域的公平性。比方说,A区域比B区域客户质量高,市场环境好,如果我们制定一样的业绩目标,那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要保证公平性,B区域的业绩目标是要低于A区域的,至于低多少,这就牵涉到目标制定的方法了,我们可以参照很多有效数据来制定目标,比如相对去年同期的成长率,相对今年上半年的成长率,短期内可以预见的投资状况,等等。所以,目标虽然是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但是在数字的背后,是综合考虑了市场因素的,所谓的公平性问题也就通过合理的目标制定迎刃而解。
至于第二点,说没有挖掘出销售人员的人力价值,这种想法就有点“周扒皮”式的思维方式了:老想着让员工不停地工作,停不下来才好。业绩目标制定后,配套好激励机制,就会在销售人员的头脑中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为了领取激励,销售人员会想方设法地去完成目标。如果能够提前完成目标任务,说明销售效率高啊,这不是一种值得褒奖的销售行为吗?提前完成任务休息一下,其实也算是一种时间上的福利,没有什么不好。至于担心销售人员自己会完全放松下来,这倒没有必要,尽管完成了本月的业绩目标,但为了拿到更高的激励,你以为他自己不会最大化自己的业绩吗?他自己不会为下个月的高业绩目标提前做准备吗?要知道,你管理的是人,不是机器。人的行为充满了灵活性,所以,对于人的管理切不可机械死板,要从人的思维方式入手去管理。
与结果为导向相对的就是过程为导向,他们看中的是销售过程中的行动数据。比如一天打了多少个电话,一天拜访了多少家客户,每月产生了多少新的项目,等等。这样的管理方式自然有它的好处,通过把每一个销售行为数据化,形成方便管理的行动目标,有了好的的销售过程,结果自然不会差。可以说,以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初衷是非常好的,关键看你怎么用,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比如,公司规定,每天必须完成8家客户的拜访量,也许开始的时候销售人员干劲十足,每天完成过程目标,但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很疲惫。首先,客户资源就那么多,尽管有很多新开发的客户,但也赶不上你的拜访速度啊。客户也不都是闲人,有事没事就去人家客户那边,客户是接待你还是不接待你呢?其次,有些项目从电话里面就可以确定是否有进行下去的可能性,但为了凑拜访数量,还专程跑过去拜访客户,这不是一种时间和成本的浪费吗?处理拜访的数据,如果我们铺开来看,很多销售人员为了完成各项行动数据而故意“做数据”,其中包含很多不真实的数据,比如实际拜访了6家客户,而在系统输入了8家,造成拜访量增加的假象,如果连原始数据都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分析还有什么价值?而且,不真实的数据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进而误导销售策略的制定。时刻要记得,销售人员的核心工作是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是沉醉于过程数据中,在“数据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所以,这就是管理的艺术,好的管理是初衷和结果一致,不好的管理方法,就会造成初衷和结果背道而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