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7|屠龙少年出发之前

《苏》7|屠龙少年出发之前

作者: JIE制 | 来源:发表于2022-10-05 00:05 被阅读0次

    印象中的东坡先生,似乎生来就是长须纶巾仰天长笑的模样。一个有故事的,沧桑的,老者。神级的存在总是自带疏离感,这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是,我们崇敬、膜拜,也会自觉远离。完美人设,是我们欣赏且向往的,但是做不到。越是博大胸襟,伟光正的家国情怀,越是遥不可及。

    可是,读苏东坡的目的,不就是想要像他一样活的豁达洒脱,境遇糟糕也能获得纯粹的快乐吗,遥不可及怎么学?

    只有打破滤镜,找到和他们的连接,才有学习的可能。消除刻板印象并不容易,直到,读到这些琐碎的小故事,才会真的觉得他是一个有温度的,有血有肉有痛感的,真实的人。

    • 青春是一碗皛饭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出世之前的生活,实在非常清苦。若干年后,苏轼和他的朋友刘攽(贡父)谈起读书怀远驿时,每日三餐,饭桌上只有白饭、白萝卜和盐三样食物,戏称之为“三白饭”。刘攽是个惯开玩笑的人,过了一段日子后,他忽折柬邀苏,去他家吃“皛(xiao)饭”。苏轼已经忘记前事,认为贡父读书多,所谓皛饭定然别有典故,兴冲冲赶去赴约,待见到他家餐桌上只有白饭、白萝卜和一碟子食盐时,才悟到已为贡父所戏,但仍欣然就食,吃得津津有味。

    每个初入社会的无背景天选打工人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住地下室,吃路边摊,等着工资缴房租。这样的日子固然清苦且艰难,也还总是充满可以笑着回忆的甜。

    若干年后,请合租或挤上下铺的同居蜜友吃一碗皛饭,致敬青春过往顺便感慨无奈中年,把酒感谢一路都有东坡先生陪伴,或许是个不错的点。

    想到这里,给欧宇发了个消息,约下次去重庆一起小面配皛饭。他秒回,国庆快乐。然后,安静等待下一次谁脑子打铁发个消息。他没问皛饭是什么,也没问我难以回答的问题,而上一次我们联系,翻翻记录才看到是2020年春节。

    • 风格总有落点

    据说,苏洵发愤苦读之初,偶得《战国策》一书,读之大喜,视为枕中鸿宝,秘不示人,甚至不让儿子们看见。一天被苏轼偷来看了,哪知他也很喜欢书中那种纵横雄辩的文字,所以后自为文,就带有非常浓重的纵横家风格。

    所以,甩不掉的天桥地摊风也不能全怪我,《故事会》、《知音》也有份儿。只是,不知道现在下单《战国策》简简会不会买账。

    • 风雨对床兄弟情

    苏辙年轻时,有肺病,身体很单薄,起来要去找件夹衣穿,苏轼正在读韦苏州集,刚读到《与元常全真二生》诗,“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两句,不禁触景生情,意识到兄弟俩现在拼命准备考试,一旦做了官,各自宦游四方,从此就要分离。眉山老家中,两人无忧无虑,闲居读书的那份悠然生活,就再也不容易有了。

    兄弟俩就此讨论起前途来。清贫人家的读书子弟,怎么推得开求仕谋生这条唯一的出路,只能希望及早从仕路上退出来,同回故乡,才能对床而卧,共度风雨之夜,寻回他们的旧梦。兄弟俩就在怀远驿做了“风雨对床”的约定,此后四十年间,两人都念念不忘这个旧约,然而由于可悲的人生羁绊,终身不能实现。

    有多少青春的约定仅仅是一个约定?

    不止青春的约定,还有儿时的绝大多数约定。这个句式是“等到……就……”。长大之后才知道,但凡这样的句式出现,就意味着大概率不会实现。

    但这不妨碍“风雨对床”的那一夜成为兄弟俩“念念不忘”的永恒羁绊,在此后四十年支撑彼此渡过各自的艰难时光。

    不过,那一夜兄弟俩怀念的眉山,和多年以后他们不能忘怀的风雨对床,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回不去的过去和无法重现的美好。而人生的任何一个时刻回忆的过去,又何尝不是曾经的“风雨对床”。如果要说遗憾,只能遗憾当时的那一刻,没有多做一点,尽兴一些,让那个永恒一刻更饱满,更深刻。

    当然,这只是局外看客无聊又贪心,苏轼自然用不着我来忧心。我更应该操心的是,自己的这把牌应该怎么打,比如,今晚的HIIT做几轮,简简玩游戏熬夜到3点我要不要管。

    当然不要。


    有这些有趣的点,左牵黄右擎苍的形象也并没有改变。那个浓重纵横家风格的东坡先生,不过是多了不思量自难忘的可爱一面。不过,谁又不是一面成熟稳重,一面牧羊少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7|屠龙少年出发之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m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