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自己的事儿,今天晚上陪孩子读绘本,因为自己实在太困,居然在读绘本的时候非常离谱的走神了,意识里是觉得自己读错了,也想尽力去拉回来。等到翻完最后一页时,跟孩子说老爸走神了,他说了一句:你坏蛋,居然走神。
我也很内疚啊,本来不多的亲子时光,就这样没有质量。值得反省改正。
话说谈到如何选择玩具,很多人的概念里都是那么几个关键词:
网红推荐、益智、进口、顺眼等等。
别人都在这个年龄段玩什么玩具,我们一般都会跟风去买。我给孩子买玩具,大多数就是看育儿专家推荐,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去很主观的给孩子选择玩具。总是想“这个年龄段,应该玩这个。”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最后的情况就是满屋子都是玩具,孩子都无从下手,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玩玩具就是在瞎玩。我们也只是从孩子偶尔的满足感中体会到一种暂时的满足。
今天看大J的公众号,她前几天更新的一篇文章《没想到逛个玩具展,竟然还悟出了三个育儿哲学》,说到三个从玩具中透出的育儿理念。
治愈的力量。
生活和教育。
不要“全部搞定”。
这是她参加德国纽伦堡玩具展看到几个厂家对玩具的设计理念后的感悟。我觉得也可以作为我们选择孩子玩具的参考。
对于玩具,特别是木制玩具,不知道你在不在意细节。比如如果木制玩具上有些木头接头、疙瘩,你还会不会买,如果买了,心理是什么?大J在文章里说到一个厂家对她说:
我对木头上面的纹路特别着迷,这就是时间的馈赠,而且也就是这样的纹路让每一套玩具变成独一无二的了。
从玩具中,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人成长的道理。一套有木结的木质玩具,可以从那个木结讲起,告诉他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一棵树能突破木结对自己的影响,继续生长,就是一种对于成长的认识。我们不能纠结于一时的失败,而要想到如何去打破它,让成长来记住自己的每个突破,让自己更加强大。
大J说,这就是治愈的力量,看到了玩具中木头的纹理,就能看到人的成长。
选玩具还要尽可能和生活相关。当前发生了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点作为切入,给孩子买相关的玩具,让他通过玩具与生活建立好的联系。去海洋馆玩,可以给他买些与海洋生物有关的玩具;去博物馆玩,可以买些与展出物品有关的绘本、绘画,等等。
大J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该和生活割裂。
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除草机父母”,凡事都帮孩子想到了,搞定了,她只要一路按照我们设想的做下去就好了。
玩玩具时看到他搞不定了,直接上手帮着做。孩子一呼唤,就立马到位帮忙。现在很多声光玩具、遥控类玩具,都是不用孩子动脑子的,打开按钮直接就给出结果、播放声音或者视频。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很多专家都是不推荐的。
大J在看展提到一个玩具厂商的设计理念,故意在玩具中设置一些明显玩不过去的环节,需要孩子自己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从我们的视角看,这样的设计就是瑕疵、缺陷。可人家认识不一样,就是要从玩玩具开始,就给孩子一个空间,一个可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
这是选择玩具的第三个参考原则。
选那些能激发孩子思考的玩具,给孩子适当的设计一些坑,让他们试着用自己的力量从坑里爬出来,感受自己解决问题的快感、成就感。
看完她的文章,觉得即使一个小小的玩具选择,都可以有那么多的学问。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成长的过程去选择玩具。可以从认知学的角度,有设计的给孩子选择玩具,有意识的通过玩具锻炼孩子的大脑,帮助大脑发育。
我们经常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个起跑线,大多时候都被理解成了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医疗条件、更好的城市上。而真正的起跑线应该是父母,父母的见识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我们的见识决定了孩子能跑多远、跑多久。
![](https://img.haomeiwen.com/i6134049/ae8305f6d67d397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