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下课,经常有一堆孩子围着我,他们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问,最开始是围成一团,叽叽喳喳,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慢慢的,慢慢的,自然的形成一个秩序,孩子们自发的排队,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不是那么着急选择隔天再来,有的孩子希望此时解决困惑,拿出作业边写作业边排着队耐心地等待着……
自从慢慢接受师傅的教导,将坐垫上的功夫带到了生活中,就感觉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学生心目中,那个最不受欢迎,复习与不复习提分都不快的学科眼前却成了香馍馍,大家都抢着来问问题,抢着要与老师聊天……
每次大考过后,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失手”了,他们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全放在了学习上,他们对结果充满了期待,或者说他们太关注结果,结果反而是“事与愿违”,拿着惨不忍睹的分数欲苦无泪,这样的孩子需要引导他们放下情绪,往往在放声大哭或者其他渲泄中他们才能放松下来,借助呼吸,让他们从关注结果转移成更关注过程;有些孩子学习虽然勤奋,可是他们要么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量小;要么有轻微的阅读障碍,眼球的扫描跟踪能力差,多次回读仍然找不到关键信息点,他们需要老师帮他们一一找到症结去对症下药,个别辅导;有的孩子是迫于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在学习,他们本身对学习没有任何好感,可他们又不能放弃,尤其是理科生,总是带着对“语文”的敌意与疏离感在学习,有时候觉得他们的小脑袋瓜彷佛连钻子都钻不进去,如何从情绪层面带领他们从“屏蔽”状态走出来,真正与文字进行联结,这真的是考验老师的耐心……
经常有同事说,你图什么,何苦呢?我笑了,一点也不苦,对修行人来说,从不去追问“图什么,凭什么”,在生活中修“止”的功夫,“静”的功夫。我很享受这个被孩子的爱环绕的感觉,我很享受这个当下就够了,也许有人说,我是贪念“我被需要”的价值感,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被任何杂念困绕,虽谈不上了了分明,但这种“清明”的感觉,我喜欢。
这个周未下午孩子们来问问题,临走,小欣说:“上周关于分神的问题你讲了国王与板指的故事,我好喜欢,回去练习收获很大,这周关于坚持的问题你得再讲一个故事。”我搔一下头,幸亏还记得一个故事,否则就……下班的路上,到处都静悄悄的,嘴里含着小欣硬塞进的糖,甜丝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