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孤独六讲》之第一讲:情欲孤独

《孤独六讲》之第一讲:情欲孤独

作者: 药七七的独居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8-10-18 00:52 被阅读0次

    每天我都会看一眼群里给的选题,而每天我都不写选题中的任何一个。我在想,这和我之前每天记日记有什么区别?我痛定思痛,得出结论:我的目标不够明确!

    所以,从今日起,我拆书。

    既读书,又提炼文字。既学,又用。妙哉!

    我拆的第一本书,是《孤独六讲》。献给置身孤独之境多年的我。


    01

    孤独,是这个时代上空的蜘蛛网,而我们,都是蚊虫。

    《孤独六讲》不是小说,是一段段看似没有关联的话,甚至是围绕一个主题天南地北、跨古连今的杂谈。里面的举例更是杂博。它比较难读,概括起来更难,所以我得很费力,同时尽量表达出作者的原意来。

    《孤独六讲》的封面背后,有说:

    这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省略号里既是本书的六讲。

    而今天讲解的是第一讲: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从15页~59页。洋洋洒洒有21个点。每个点下面既有例子,又有观点。通读下来,觉得第一讲用「情欲孤独」是不是合适?毕竟虽有讲这个,但更有别的很多。

    所以我艰难地概括了三个方面:

    ⑴个体  ⑵社会和文化  ⑶意义


    02

    ⑴个体

    ①害怕孤独。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是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害怕孤独。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写下了不起的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上了一定年纪的朋友都有在学生时代暗恋一个人好多好多年的经验,会写诗、写日记表达心情。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得以转换,发展出完美的自我。

    作者在大学当系主任时,有一个女生告诉他,她同时用四种身份交友,每个角色是一个人,交往的人也不同。

    作者在思考:一种身份,一生只能找一次,和四种身份,找错可以丢掉再找,后者比前者机会多吗?

    ②“我”从哪里来?

    在传统家庭里,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孤独的。

    作者十三岁时,问母亲:我们从哪里来的?母亲说:捡来的。其实作者问的不是身体,而是“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母亲有天听懂了,板脸严肃地说:不要胡思乱想。

    张爱玲说,在传统中国社会里,早上起来不把房门打开,就表示你在家里做坏事。她的小说里提到,新婚夫妻和父母同住,隔一道板壁,他们连晚上做爱,都不敢发出声音。

    ③寻找情欲孤独的宣泄口。

    关键在于转换。

    作者中学时代情欲最澎湃。情欲的发泄很容易,表现就是看A片,看黄色小说,诉诸感官刺激。但是这往往会愈加孤独,所以会转换成阅读武侠或其他文学小说。

    譬如作者就读《红楼梦》。贾宝玉有性幻想,还写到梦遗。宝玉和黛玉还偷偷看《牡丹亭》《西厢记》。这两本是禁书,我们可以窥见情欲孤独受到压抑的严重性。

    ④阅读《金瓶梅》

    作者建议,如果要了解情欲孤独,就要阅读《金瓶梅》。

    明朝的《金瓶梅》,在玩弄肉体。有些情欲,成为虐待。然而,他们并不快乐。这是情欲的底层,无法消弥孤独。孤独的疏解要向高层次转换,例如男孩子看武侠小说。

    ⑤孤独并非寂寞。

    孤独饱满,寂寞发慌;孤独是福气,怕孤独就会寂寞。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好比面对汪洋,登上高峰。会产生“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感觉,很圆满。


    03

    ⑵社会和文化

    ①社会愈发孤独

    作者幼时要说出心事,有很多约束。因此读书,与角色对话,那种感觉是孤独的,但回味起来却让人怀念。

    现在信息发达,流通快。每个人都在表达意见,时间受限,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人们被刺激做出反应,却没法和自己交谈。

    这是社会的孤独感。

    孤独不被允许。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孤独深渊。

    中庸之道。不要第一个发言,也不要最后一个发言。

    鲁迅《狂人日记》里,三个人谈论一个女人的贞节,变成一群男人谈论一个女人的贞节,没经法律审判,赐她刀、绳和毒药,叫她自行了结。

    沈从文小说里,一对男女在路上走,握着手,被村民指责伤风败俗,抓去见县太爷。结果这是一对侗族的夫妻,不似汉族的压抑,恋爱时会唱歌,跳舞,牵手。

    阮籍有则故事,他到邻居家,邻居不在妻子在,其妻子美丽,阮籍马上离开反而跟她聊得开心,最后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因而沸沸扬扬,流言四起。

    ③特立独行等于大逆不道

    美如果加上特立独行,就会变成罪。

    作者小时候头发稍有不一样,就会受指责。

    如今也一样,男人要是留了长发,就得受到异样的目光。

    要求群体规则的社会,第一害怕的歧异就是头发。

    作者高中时,女孩子要展露美丽的大腿,则要在意学校的规则,穿迷你短裙就是大逆不道。

    其实,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鼓励特立独行。让他们找到价值。

    ④保护?伤害?

    作者做大学老师时,有女学生翻墙出去参加舞会,虽然觉得很勇敢,但还是劝回去。有男学生贴海报不满学校砍树,还署了名,有些人骂校长,没敢署名。他被抓进去了。作者利用权力保了他。学生对他说:你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让他们处罚我?

    作者觉得,他自以为保护了学生,其实是伤害了他们的孤独感。使得他们变得和群众一样。

    ⑤孤独与伦理

    孤独感是一种道德意识,以检察自身为起点。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学生让他逃走。他选择喝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他的死刑是民主的投票,他要遵守并接受。这才是道德。不是今天庙堂乡野都指着别人骂:不道德。

    阮籍母亲去世没哭,世人说他不孝。母亲下葬,他吐血昏厥。

    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


    04

    ⑶意义

    ①活出孤独感

    竹林七贤的孤独。

    竹林七贤对儒家教条做了很大的颠覆。这些孤独者竟会相约到山林比赛发出不可思议的啸声。啸本身就是一个孤独的字,有从心底里嘶叫呐喊出的悲愤与傲气。

    嵇康是皇家女婿,四十岁遭小人陷害,说他违背社会礼俗,要被押到刑场砍头。罪状是: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

    他做了什么伤风败俗的事?——不过就是夏天穿着厚棉衣在柳树下烧个炉打个铁。

    庄周谈死亡,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凝视一个骷髅,枕着睡觉。睡着之后,骷髅会对他说话,讲自己是什么样的。

    这是庄子最迷人的地方,他会与死亡对话。

    ②生命本质的孤独

    儒家避谈死亡,会用其他字代替:去世、过世、西归、仙游、升天……都在美化。

    对于孤独,也一样。

    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

    儒家谈死亡,就要拉到一个很大的课题上,“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如此死亡才有意义。

    ③对生命的怀疑和生命的意义

    作者觉得他最终的著作应该是一本忏悔录。

    他在他八十四岁母亲面前,又变回小孩子,哪敢谈什么自我?什么情欲孤独?由此,他认为母亲是他走向孤独的最后一道关卡。

    没有怀疑就无法萌生孤独,因为孤独感就是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怀疑的态度。

    生命真的有意义吗?

    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两个人坐在荒原上,等待着一个叫Godot(戈多)的人,等着等着,到戏剧结束都没有等到。

    生命就在荒芜中度过,神不会来,救世主不会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没有来。

    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找意义的过程,你以为找到了,反而失去意义,当你开始寻找,那个状态才是意义。

    ④从艺术角度看孤独

    加缪的《局外人》。讲述法国发生的真实事件。一个法国青年对一个阿拉伯人开了六枪,所有的审判都无他开六枪无关,而是举证他为母亲守丧期间没有掉泪,在丧礼上,他打了一个花哨的领带,在丧礼后他便带女友到海边度假,并发生性关系。被判死刑。

    行刑前,神父让他忏悔,灵魂还有机会上天堂。这个年轻人骂了一句:我就是开了六枪,不要说那么多了。

    如果我们用先入为主的善恶观要求文学作品“文以载道”,文学会失去过程的描述,只剩下结局。

    而如果先有结局,就不会有思考和推论。

    孤独就是保持个体的独立性,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独六讲》之第一讲:情欲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nd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