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说明星爱用“伪语录”的文章,十分有意思,看完感触颇多。
其实不只是明星,各种人都在用伪语录。伪语录早已成为一种现象,而且由来已久。从早些年的空间流传的李白藏头诗,到如今“鲁迅说”,“莫言说”的横行。鲁迅的棺材板早就压不住了……
这些伪语录,在写出层面上来讲,就是春秋笔法的一个应用。
所谓“春秋笔法”,说白了就是“微言大义+借他人之口”。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连孔圣人记述历史都在玩这一套,平常人更就逃不过了。从古到今,谈客观一直很难。如今春秋笔法更是在滥用,究其原因,有3点可谈。
1、文字的“以柔克刚”
文字是十分神奇的东西,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同样一个字词用在不同地方,乃至更换了顺序都有天差地别。而写一篇文章,作者有太多可以发挥的空间。文字完全可以达到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想起小时时候,父母在外打工,每年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回家。那时没有电话,父母就靠写信跟家里联系。爷爷奶奶并不认识字,就拿着信让我读。昏黄的白炽灯下,二老坐在我面前,我们一边读一边笑。就这么一张皱巴巴的纸,很简单的问候,却又充满了温度。
2、写作一直都有偏向性
写作是一直有偏向性的。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散文,我们总有主次之分,角色也得有主角配角。我们会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这才符合写作的规律。
在商业写作上,这点就体现的更明显。大家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写,通过各种写作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点是无可厚非的。
一个事件发生了,有无数个作者来写。事实还是事实,摆在那儿,但写出来的东西那都是各有千秋。这个时候,我们再去谈什么客观就是在扯淡。事实上,读者更愿意接受符合自己预期的事实,而非真正的事实。至于客观真相是什么,有几个人关心呢?
3、更高级的表情包
自媒体文章很容易就成为读者的情感宣泄口,转发一篇自己深度认同的文章,跟聊天时发个表情包是一样的性质。只是文章是更高级的表情包,它能把你想表达但又不便表达的都说了出来。
这样的文章,往往就会传播成10W+。很多作者都深谙此道,靠一手春秋笔法就可以在自媒体平台混世。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是不会出于客观来写文的,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对事实做一个拆解和筛选,仅保留对自己有利的元素。一个表情包往往只代表一种表情属性,一篇文章也是如此。
表面上,说一篇文章是春秋笔法,似乎充满贬义,其实这也不客观。从写作层面上来说,春秋笔法仅仅是一种笔法,说白了就是一种写作套路。
文章到底是好是坏,还是要看真正下笔的人,跟使用什么笔法没有太大关系。以春秋笔法来散布谣言,颠倒是非当然不对。可你用春秋笔法写一篇无伤大雅的抒情文章,也没什么过错。
点赞和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