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哲学如何创新?
这是一个大问题。此问题之大,与人类所面临的五大问题相比,虽然量级低一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东面和西面,内与外,道德与技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溯源:深刻体贴中华哲学每一个关键性节点,尤其是转折点;准确把握中华哲学理论思维形态转生的内在逻辑与“游戏规则”。
假设有心人愿意为此编写程序,那么,因此而诞生一批李嘉图合约应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张立文教授依据其近半个世纪来对中华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体贴出三条中华哲学的“游戏规则”,分述如下:
一是核心话题的转换。
殷周时代:“天命”;先秦时代:“道”;两汉:“天人之际”;魏晋南北朝:“有无之辩”;隋唐:“性情之原”;宋元明——现代新儒家:“理气心性之辩”。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新儒家接着宋明理学讲,其核心话题并没有超越理气心性,没有实现核心话题的转换。
二是诠释文本的转换。
哲学家必须凭借对一定文本的学习、思索和诠释,才能凝练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融入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人文语境。
先秦:《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其中,“三易”——《周易》、《归藏》、《连山》——分别开启了儒、道、墨和其他各家,堪称中华哲学之源头。
两汉:《春秋公羊传》。
魏晋:《老子》、《庄子》、《周易》。
隋唐:普崇经、律、论“三藏”典籍。一佛数宗。各宗分别如下:天台宗:《妙法莲华经》;华严宗:《华严经》;禅宗则先以《楞伽经》印心,后以《金刚经》传法,六祖慧能则独创《坛经》,明心见性。
宋元明清理学:《礼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三是人文语境的迁移。
先秦语境:“天道远,人道弥”;夏商周:“制礼作乐”;两汉:“独尊儒术”;魏晋:“玄谈”;唐代:“唐诗”、“西天取经”、“古文运动”;宋代:“宋词”、“理学”、哲学登峰造极。
中华哲学的发展脉络与“游戏规则”如上。假设确实如此,那么,要进行中华哲学的创新,必须遵照此“三规则”去做。
“和合学”以和合为核心话题。
“和合学”所依傍的诠释文本主要是《国语》,辅以《管子》、《墨子》。
“和合学”的人文语境是生命智慧的觉解,时代精神的显示,社会风尚的趋向。后冷战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呼声和诉求,而成为时代的主题。
陶庐感悟:现在,知识的韭菜是多么好割啊!张立文教授毕其一生,所得名利,也许还远远不如孟岩之流生搬硬造出一个词!
陶庐/2018.10.25/JMAY62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