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职业都有职业伦理,专业人员受训的过程中,至少要留出讲授职业伦理的时间。可人们并不喜欢听人说教,总感到空洞无趣,也以为自己能做得很好。因为价值观和道德是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是一整套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伦理,只是有些人不自知而已。
一个人的价值伦理很难通过“说教”方式获得,轻飘飘的语言想要撼动长久的习惯,就像一阵风拂过大树般难以产生影响。父母说教子女时,常常感到疲惫无奈:这边在苦口婆心,滔滔不绝,那边则“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与课堂说教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价值与伦理教育,要有深刻的困境和激烈碰撞的场景。除了身临其境的案例,有些还要加上漫长的人生经历、惨痛的教训,才可能发生认知和行为改变。社会工作者都明白“对案主负责”的道理,答题考试中不会有错,并不意味着现实价值观没有问题。
一位司法社工受司法部门委托,服务因家庭琐事引起的顽固上访者,有点像《我不是潘金莲》里的女主,面对“雇主”和“案主”的不同要求,如何体现专业精神?是站在司法部门这个雇主的立场,努力劝服上访者?还是从案主角度,思考和促进司法进步?
医院要求配备社工,社工在医院并不受重视,也缺乏专业独立性。在实践中,医疗社工在面对医院这个“雇主”,以及病人“案主”冲突时,也会真切地体会到伦理困境。他们从课堂上学习了“为案主负责”的精神,现实中却因拿着雇主的工资,又同情医护辛苦,很难有勇气站在病人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真实的道德困境才是职业伦理的起点,书本和课堂上的说教,永远停留在“耳旁风”的阶段。即便是有“说教”的必要,最好也要有真实的案例,通过扮演游戏让人们有所体会。有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真实场景中会激烈冲突,获得自我反思,领会职业伦理的精髓。
—end—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