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亚里士多德
相信你身边一定有过这么少数几个人:
当一大群人开会吵的不可开交时,这个人总是能够提出让所有人都服气的观点;
又或许,这个人平时吊儿郎当,但你跟他聊天会发觉他对很多事情都入木三分;
相比于这批直指问题本质的人,我们似乎限于一种悖论循环:
明陷入了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却找不到要害,治标不治本。
我们把这种看透问题本源的思维叫做第一性思维,如果合理运用这种思维在工作中,学习上,别人还在东奔西撞,你却抓住本质,直取西经。可想而知,对于我们,那将是一种颠覆性的精进。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种第一性思维。
先不急,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有什么发现。
第一性定理最早要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
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居然有这么神奇的系统存在,靠谱吗?
还真靠谱,历史上频频出现,虽然当时人们并未察觉并总结出第一性定理。
比如,生物学的“第一性定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一句话八个字,就将当时地球几把万个物种的关系解释得一清二楚,让圣经的教徒一脸懵逼。
又或者,经济学中的“第一性原理”:供求理论。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偏偏击中要害。
第一性定理就像万能公式一般:公式在手,解还怕没有?
第一性定理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万物皆有规律。
正是基于这种伟大的信念,一个人引爆了这个概念,
他就是“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特斯拉汽车CEO)
![](https://img.haomeiwen.com/i3436109/7c637b76fdb3e50f.png)
马斯克本人是跨领域的颠覆者,从在线支付,无人汽车,超级隧道,太阳能,航天技术,火星移民,在这些行业都有他充满魅力的想法和产品。
他在一次采访中,透露自己十分推崇的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中文译为“第一性原理”
正文来了。
一.何谓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不妨从定义出发,第一性定理是物理学或者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某些硬性规定或者由此推演出的结论。与之相对的是“经验参数”,经验参数是通过大量实例得出的规律性的结论。
简单来说,第一性原理就是一个定理或者定理的推论。(那么这定理哪里来,也是个世纪难题,以后会介绍。)
仔细研究下定义,有没有发现,第一型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和“经验参数”或者说类推法(“Analogy”)分别归属于我们熟悉的两种逻辑思维,
即演绎和归纳思维。
“第一性原理”是一种演绎法思维,由1个或多个定律推演而来,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定律;“经验参数”是一种归纳法思维,由N个已知的数据或现象,推论出一个规律。人类认识活动,总是先接触到个别事物,而后推及一般,又从一般推及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
举个日常生活中例子就更容易明白:
朋友推荐一家饭店给你,他说他吃过,很好吃。
然后一天你路过这家饭店,里面人满为患,外面还排起了长龙。
那么你就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这家饭店的饭菜很好吃。
这个推理是由经验参数(朋友的推荐,自己的观察多个参数)或者说类比法引发出来的。
而如果换作演绎思维来推理,这个例子的推理就变成,
我对饭菜的偏好口味是哪些,或者说我对好吃的定义是什么?
这附近(我所能够接受的方圆)有多少家饭店?
哪个饭店有哪些符合我偏好的饭菜?
根据各家饭店满足我好吃定义的程度划分权重进行排名,
那么你就可以找到最优解的饭店就食。
这个推理是由定律(好吃的定义)引发出来。
或许有朋友会不耐烦,你吃个饭想这么多,不烦吗?
或者更巧合的话,如果通过演绎推理或者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譬如上面饭店选择最后都推理出同一家饭店(那家生意火爆的饭店),我们能说归纳思维更优越吗? 明显不能。
那么,
二.应用(第一性原理)演绎思维有何优越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选择归纳思维,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归纳思维能够快速而适当的分析,最后解决问题。但是,归纳其实迎合了一种隐性的懒惰,这可能是我们大脑偷懒降低能耗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
举一个工作的例子,
客服A,B销售业绩很好,电话量都很高,客服C销售业绩很差,电话量也少。所以我们得出结论,销售业绩跟电话量挂钩,所以老板把电话量当作一个KPI(业绩考核指标).
上面运用归纳法后,从经验(电话量高的客服A,B,销售业绩也好,反之亦然,如C)出发,得出的结论似乎合情合理。但如果你问老板还有什么其他指标可以参考,相信你马上能看到他一脸懵逼,因为通过归纳法虽然看似合理,但是一点都经不起推敲,如果要得出其他考核指标,从这种归纳思维里根本无从下手。
原因是我们的经验十分有限,而且排除了其他支持结论的因素干扰,推理和结论的关系也十分牵强。
如果运用演绎法呢,
1.销售是什么?
销售额就是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流量引流方法有官网展示,电话推销,论坛讨论,客服日常解疑,地推。。。。
相应的提高转化率的方法有官网首页设计,电话推销话术,论坛灌水。。。
提高客单价有方法有哪些。。。。。
可想见,除了电话量,演绎法还得出文案内容浏览量,广告页面设计停留等等无数多的KPI。比对两种思维方式,基于事实的演绎法得出的结论之多(常包含归纳法的单一结论),是对基于经验的归纳法的无情碾压。这是因为归纳法只能对已发生的事实总结规律,常常会忽略尚未在内部发生的新生事物。而颠覆式创新却是要求一种未发生的事情,所以归纳法思维是很难创造出颠覆式产品的。
可想而知,如果运用归纳思维去寻找创新路径,那根本就是自寻死路。
说明了归纳思维的不足之处,也就反证了演绎法的优越性:它是发散的,可以推理出更多子原因的一种有效思维方式,使用范围可以是对一些长远效益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推理(如职业选择,婚育观等),最终得到最符合我们追求的结论。
这就引出了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应用在生活的区别。
1. 归纳思维,从众懒惰思考,从经验出发,耗时短效率高。
2.演绎思维,独立勤思考,从原理出发,耗时长准确性高。
误解与缺陷
1. 第一性原理和演绎思维是什么关系?与归因思维又是什么关系?
1.1前面说到,第一性原理是演绎思维的一种,两者是归属关系。
演绎思维从一般到个别,第一性原理指某些硬性规定或者由此推演出的结论。。
1.2切勿混淆第一性原理思维和归因思维的关系,两者是平行关系,同属于演绎思维。
日常生活中,除了归纳思维,我们也善用归因思维。
如果你在人群中不受欢迎,你可能会归因于自己没有亲和力(主原因1),因为你笑口不常开(子原因1),你没有幽默感(子原因2)…当然还有辅原因2,3.。。。
归因思维是从问题出发,一步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直到找出最终原因(有1个或者N个)。但是归因常常带有主观性,譬如看待不受欢迎这个问题,乐观的人常归因于自己性格独立,不屑于从众。而悲观的人常归因于自身的缺陷,比如自卑。
无论哪种主观思维,都略有偏颇。
而第一性原理思维法则是从原理出发,一步步往前推演,直到找出适合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有1个或者N个)。
“人际关系的第一性原理是。。。“
等于跳出这个问题,直指问题的核心,从事物最基本的公理为出发点来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所以说虽然他们同属于演绎思维, 都是从一般(问题/原理)出发,找出特殊的因子。但是归因思维不等于第一性原理,切勿混淆。
2第一性原理有哪些缺陷?
第一性原理虽然具有稳定性,但不是所谓的“真理”。
我认为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译为第一性原理思维有失偏颇,可能译为”首要原理”会更好点,“第一”极具诱导性,正迎合一些人“一劳永逸”的想法,以为掌握了第一性原理就不须求变。第一性原理虽然具有稳定性,但不是所谓的“真理”真实世界是混沌、复杂、相互交织的,任何系统中的“第一原理”也不可能亘古不变。
三,第一性原理思维该如何训练和培养呢?
思维养成需要常练常新,一开始要摆脱思维习惯十分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马斯克跨界颠覆的创新已经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1. 跨学科学习是学习第一性思维的捷径。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定律,或是一个模型。搜集的越多,那你能解答的问题也就越多。所以跨学科学习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科的第一性原理其实是相互借鉴的属性。
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受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自由竞争理论影响。
在比如经济学的供需均衡也是借鉴物理热力学的均衡理论。
2.驾驭对事物的好奇心,永不满足浅层思考。
好奇心人人都有,八卦,围观,猎奇是我们本能的好奇心。
但驾驭对事物的好奇心却十分困难。我们似乎对不可知,模糊的事物感到
慌张,总要让定义合理化,让事物可控才安心。
第一性原理思维,就必须“失衡。失控,破而后立”,要去深究和发问。
有些人对于第一性原理感兴趣,可能并非来源于对思维的好奇,而是想一劳永逸,
“我把最最核心的东西都学了,还怕什么不会。”
这种想法万万要不得。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 ”拆解大王“ ,(chaijiedw)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