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谈被“打磨”的感受

谈谈被“打磨”的感受

作者: 张颖_Grace | 来源:发表于2021-05-26 13:41 被阅读0次

    3月刚来得到高研院时就被各位学长姐安利高研院两大不能被错过的体验“私董会”和“分享日的打磨”。今日就聊聊这个“打磨”究竟是什么。

    所谓“打磨”其实就是改稿子。被推荐上台分享的同学要提前将分享的内容输出为文字逐字稿,8分钟的分享逐字稿平均2000字,由得到的老师按得到内容品控的标准提出修改意见,直到输出内容基本符合得到品控要求。

    打磨教练分到每位上台分享同学的一对一打磨时间也就是20分钟,这还是包括了5-8分钟同学的试讲,实际同打磨教练的沟通也就是15分钟左右。虽然看着时间短,打磨次数少,但其实同学们对分享内容的构思和准备是从一开学就开始了。

    开学破冰日结束后的第一周就会上第一堂高手课《怎样成为会分享的高手》,通过这个课让同学们知道一次好的分享在内容上究竟该是什么样子。

    是什么样呢?要借鉴电影导演讲故事的思路,用讲故事代替讲道理,一个好的故事中要有挑战。要让听众知道主角和目标都是什么,在主角向目标前进的路上都有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一次好的分享要包含以下三点:
    1、有故事,有挑战;
    2、要有你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心法;
    3、要让听众有Aha时刻,你分享的内容是要能被听众“拎着走”,迁移到其他地方去的。

    在学习完这堂会分享的高手课后,同学们的作业就是按照课上讲的分享思路来准备自己想要分享的选题。在第一堂高手课过后,紧接着第二周就是打磨会,打磨教练会公开讲解她对大家选题初稿的看法,分析共性问题,给出建议和方向,并在这一次课上由同学们投票选出第一次分享日的选题。对于即将登上首次分享日舞台的同学来说“打磨”由此开始。当然,对于未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正好借这次观摩机会来修正自己的选题。

    来说说我自己吧。

    在准备分享日选题时最难的不是讲什么,毕竟工作生活这么多年下来,能拿得出手的东西还是有一些的。而是扪心自问想要分享的内容里究竟有哪些是属于我自己的,是我独有的。比如我一开始准备的选题是《 不擅长写作的职场宝妈,如何成为持续写作者?》给出方法有三个,一是明确长期目标是什么;二是要在一开始降低期望值,别太关注质量先让自己能把这事儿不那么费力地做下去;三是如何灵活利用时间安排写作。

    可是仔细想想,这三点心法里除了第三项是一个具体的方法,前两项都太模糊。比如适合你的长期目标未必适合我,那我为啥能帮你确定你的长期目标呢?再比如,要降低期望值留在场内,那怎么做算是降低期望值?衡量的标准又在哪里?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法没有可执行性,就容易变成吆喝两声的口号,听着好听,但也就听听而已。这样的选题和内容没有被选中分享是必然的。

    想要上分享日的舞台,你得回顾和筛选你的人生经历中那些对你来说最重要,最值得分享的内容,区分哪些是你自己的,哪些是从别人那儿拿来的。原来“打磨”是要自己同自己对话,剥去层层后天的装备认认真真审视自己,看看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相信什么,认同什么,找到自己的价值。这个过程是一个一步步回归自我的过程,你会发现原来头脑中有那么多的想法、认识都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而这一发现会让你更谦卑。

    在观摩了打磨教练线上给同学们的打磨建议后,我开始第二轮的选题修改,将题目改为《 很想日常多写点儿东西,但总是做不到,怎么办?》抛开“职场宝妈”这一人设限制,以吸引更多的听众。而独特的解决方案也调整为更抽象的内容,讲初始写作时该如何看待写作这件事儿,讲写作的重要意义是和自己对话。谈不上有多独特的心法,更像是在讲述这几年写作对于我个人的感受。

    本来是抱着为小组全员交选题就都能加分的目的准备的,没想到组内同学竟然都对我的题目很感兴趣(怎么感觉都是标题党~),于是被小组全票推荐在第二个分享日进行分享。于是我就这样被“推”去打磨了。

    既然被推荐去分享,那自然还得仔细琢磨琢磨要分享的内容。对于为啥分享写作这件事儿我的想法是这可能是我唯一有一定资格去讲的,毕竟我每周写一篇已经写了4年,做这件事儿的时间不短了。而且写作也的确带给我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对于写作我是有感悟和意愿去分享的。

    说完为啥是我来分享,下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底想讲什么。究竟是讲有什么写得好又写得快的秘籍,还是谈如何见缝插针地安排时间,还是讲怎样把写作这件事儿持续做下去?这是我在最初几个版本里反复纠结的事儿。总觉得自己也不是作家,也没写出过十万加的爆款,去讲如何才能写得好怎么能够服众呢?但如果谈如何安排时间,其实时间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但如果本身没有写作需求,谈时间管理也没啥用处。况且我用的方法就是市面上大家都说的哪几种,没什么更独特的了。

    所以,我最后把方向定在针对本就有意愿去写,却因为各种理由而中途放弃的人群,讲讲如何能把这件事儿坚持做下去。所以最终分享的题目定为《很想在工作之余能定期写作,但总是做不到,怎么办?》。而讲述的内容主要是两块,一是要怎么做才能在初始阶段减轻心里压力,维持做这件事儿的意愿;二是在写作的当下要专注体验来找到意义感。

    就这样把想法落到纸上,再修改形成逐字稿,将书面语变成口语化表达,在反复修改了六稿后提交给了打磨教练。在同打磨教练沟通时,教练也从我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我在选题上的犹豫,直接和我指出我需要再仔细想想自己最想要分享的点是什么,如果想要谈感受,那么有什么东西是能够让听众能“拎着走”的。还有建议讲自己的经历,回顾自己在遇到瓶颈时是怎么想和解决的。就这样15分钟的沟通,换来了我再一次对自己的挖掘,寻找适合的故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表达的内容,推敲讲述方式。

    在第二次分享日之前,我去了趟学习中心进行试讲。班主任听完后问我“为什么是你来讲这个题目?”言下之意我在2000字,8分钟的分享里对自己的自我介绍太少了。分享也要“立人设”,要一上场就让听众在短时间内相信你,愿意听你讲下去,你得先证明你够资格。毕竟公众分享不是工作会议,听众可以自行选择听还是不听,而你无法强迫别人。于是我回去硬着头皮想办法夸自己,好在有前两个月每天给大家发课程思维导图打底,勤奋好学,能坚持的人设还是有些可信度的。

    然而分享毕竟不是照着稿子念,虽然逐字稿已经是口语化的表达,可真的试讲时会发现想要把逐字稿的内容一字不落的讲出来,还是要花些时间去练习的。虽然稿子是自己写的,可讲起来仍然会卡壳。还有为了分享呈现出自然的效果,背稿子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上台前的一周(正好是五一)我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对着镜子自己练习讲稿,哪个地方容易卡壳,哪个地方内容衔接有问题都是在一次次练习中去修改和调整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应该试讲了有三十多遍,最终才在分享当天呈现出流畅和自然的效果。

    要说这次“打磨”和分享日教会我什么,有三点:
    1、没有理由不谦卑,我们有太多的自以为是,我们需要反思和内省,究竟属于自己的知识有多少?
    2、不逼自己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3、抱着开放的心态给予,你的收获大概率会多于你的付出。

    当然,小小的遗憾也是有的,那就是打磨教练一对一打磨的次数太少啦!如果能再来个两轮、三轮,可能真的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吧!强烈建议高研院增加打磨教练的时间投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被“打磨”的感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sk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