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一直勤奋、努力,生活与工作丝毫不敢怠慢。总是在讲自己不断学习成长,总是利用业余时间看文章,学视频。后来发现,这只是多了些谈资,并无大用。
就好像家里有一辆特斯拉,经常在朋友面前提起说这辆车有多棒,突然有一天朋友提议,要不我们开出去兜风吧?而此时的我只能说一句,我还不是很会开哎
如何让自身所学不断变现呢?经过近段时间的沉淀与思考,终于有所启发,写下此文,与君共勉。
现状如何?
我们脑海中已有太多知识,却发现知识依旧不够用
比如在学校,我们会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知识。但现在的我只会记得当时哪门学科成绩好,哪门学科成绩不太好。而不会去想当初学的那个代数、几何在生活中能如何运用,并发挥价值。于是只能惊叹于那些股市大牛,用着简单的数学模型,将股票玩转自如。而我只能说一句:“恩,我学过”。
比如进入社会,我们也许会根据职业需要,去报一下培训班。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报名参加过人力资源师及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然而如今依然只能看着别人在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在职场中大放异彩。而我只能说一句:“恩,我听过”。
进入社会后,通常还有一种情况,业余时间充电。下班后听听音频,翻看一下微信文章,周末看一本书,或者是一场电影等等。结果发现,遇到某些实际问题时,别人能迎刃而解,自己却在想,我好像记得收藏过这篇文章,但不知道放哪去了。这时,也只能说一句:“恩,我看过”。
原因是什么?
也许,是我们动机不强
如果和我们没关系,那我们不会主动去包揽那么多“任务”,那样多辛苦;
如果没有实际需要,可能也不会自发的去学那么多知识,那样多心累;
如果它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好处,那我们也不想去努力钻研,那样多无趣。
【这几年,我始终记得一句话:“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也许,我的很多次跨越式成长,都是因为痛苦转化成为动机,促使我的改变。】
也许,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阳明先生教我们,要“知行合一”。
然而我们却经常犯一些错误,误以为自己知道了,实际上却不敢尝试去做,为何?说到底还是自己没学明白!等到了紧要关头,却发现自己真的不会,只好望洋兴叹。
如果今天改变一下观念,以“做到”为基准来判断我“知道”。那我只能感叹,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有何良策?
针对动机不强的问题,我在前面一篇文章“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里有一章专门提到过,可以通过“增强关联感、胜任感、自主权”这三个方面来增强内部动机以及内化外部动机,今天不在此赘述。
针对知行不一的问题,我想,这里需要提供一个重磅武器来解决。
那就是:构建知识体系
接下来引用一下25岁的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原名李靖)在知乎上的回答。
(详情请在知乎上搜索“李叫兽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相信他的解答会更加让你满意,我在此只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说到这一点,我马上想到了查理芒格,他也曾提出要构建多学科格栅思维模型和系统。其次还想到了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提到的整体性学习法。尽管在今天我还做的不够好,但我相信,只要沿着这条路去走,它必定能成为我学习方面的“高速公路”。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一个词,举一反三。如何将我们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多个方面,成为如今需要格外关注的一个点。也许今天对我来说多思考一下,对解决当前问题来说没有太多帮助,但经过积累,对于后面将要经历的事情来说,必定能给我们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讲到这一点,感悟最深刻的就是最近在项目上的一件事了。项目上碰到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在手机界面端展示时,多出来一项“部门”。此时我向总部人员求助,他的做法是直接帮我将它删除,并告知我问题已解决。我当时就在想,删除我不会吗?就不用劳烦您来解决了,我只是想知道原因啊!果不其然,第二天问题重现了。只好我自己去找原因了,最终发现是另一个系统同步问题,多出来的“部门”就来自于那个系统。
结语
也许此时你会想起韩寒《后会无期》里的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同样,在知识面前,你学了那么多,却依然感觉不到效果,也不知道如何运用。
那么从现在起,不妨开始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来不管学习任何知识,都尽可能的高效吸收,然后尽情的去发挥应用!
大胆的告诉世界,我除了谈资,还有实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