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学说,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赖关系,即便是课堂讨论中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和承认。
教育理论家安迪·哈格里夫斯指出,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情感实践,包含着大量的情感劳动和情感交流,离开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是情感密集型职业,通过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使内在情感体验与外部情感表现合乎教育情境的要求,既体现着教师的个人能力,也是教师的职业操守。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内心的每个角落都有一根琴弦,一旦拨动这根琴弦,它就会发出声音,教师要善于与孩子的琴弦对音。”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教育关注生命和精神、雕刻心灵的功能只能靠学校教师来完成。好的师生关系无疑是学校产生教育教学效益、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性基础。
当老师发自内心地肯定、赞美学生并与他们产生积极互动时,学生的大脑会释放大量多巴胺,让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积极的师生互动,往往伴随着对话、倾听、大笑等社交行为,这又导致身体释放大量的催产素。这样的积极联系,很快就会创造“心理安全感”。也只有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们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按时完成作业才成为可能,哪怕这些很有挑战性。
孩子天生就有 1000 亿个神经元,随时准备连接。当他们遇到教师的关怀和反馈时,会一次次地激活神经通路,就像不断地帮助他们在森林中开辟一条新的小道。虽然开辟新路径需要时间、精力和大量重复,但在老师持续的积极互动中,属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方式就能逐步构建起来。
润泽的教室,是在轻松、和谐、友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个性化的多元课程中,塑造孩子的心灵,开启孩子的心智。它强调感染,强调熏陶,强调浸润,强调润物细无声,强调水滴而石穿,强调用心灵唤醒心灵,强调以情感去启迪情感。
润泽的教室是让学生享受美好、快乐而有效的课堂时空,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目标,遵从学生学习规律,尊重学生人格,以敬畏学生生命与守护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及知识构建,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人的灵魂的教育”越过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恢复到教育作为精神陶冶的本质。“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某种知识的工具。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