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09-29 08:16 被阅读0次

    46.中国文化的两个特点——农业和血缘

    主讲:姜鹏

          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点是农业和血缘。

          先谈农业。在中国境内,农业活动出现得非常早。今天的河北、江西、湖南等地,都已经发现了超过一万年的农业文化遗址。

          距今八千年以上的农业文化遗址,更是广泛分布在甘肃、陕西、内蒙、河南、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区。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重视农业,甚至可以说是以农立国。

          直到今天,我们还是个农业大国。那么起源这么早,历时这么久,分布又这么广的农耕文明,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直到今天,我们生活当中仍在遵循的很多习俗,都是传统农业社会的遗存。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人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可以松土,什么时候可以播种,什么时候有雨水,什么时候可以收获了。结合二十四节气和阴历,古人又发展出一整套劳作、生活、娱乐,那至于饮食方面的习俗。

          这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文化的丰富与拓展提供了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的确也出现过商业资本比较繁华的时期,比如宋代,以及明朝晚期,手工业技术也一度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如果按照人口比例、生产规模等角度来说,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相比,始终属于点缀品。

          绝大多数人口都是生活在农村,政府最重视的也是农业。因此,即便是城市里的风俗习惯,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生活有关。再往上走一层,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模式,文人的创作题材,也有很多是脱离不了农业社会的基调。

          站在历代王朝政府的立场上来看,尤其如此。农业涉及国家的基本税收,农民是基本兵源。所以农业、农民,才是历代精英统治者更为关注的核心话题。

          所以我们今天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中国的文化特征、政治组织特征,都是和农业文明紧密相联的。可以说,农业是决定中国文化基本特质、中国历史基本形式的首要关键词之一。

          直到今天为止,我们虽然已经在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人口的数量仍然占到绝大多数,农村依然非常重要。

          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年轻人,享受着现代化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于是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的。其实,并非如此。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告诉我们:人们都会严重高估跟自己处境相同的人的数量。

          按照2018年年初的国家统计数据,中国人口城镇化比例为58.52%。

          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人口一般都在80%以上。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城镇化人口还不完全是城市人口,所谓城镇其实就是农村向城市过度的中间状态。

          前两年在美国上市的电商界后起之秀拼多多,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就是因为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社会这个最重要的特点。记得拼多多刚在美国上市的那一阵,朋友圈里嘲笑它销售山寨产品的话题都刷屏了。

          后来有人指出,这类山寨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其实就是城镇人口。城镇(偏农村化)人口数量庞大,他们的普遍消费理念,以及对于品牌的要求、看法,和城市人口存在着巨大差别。

          针对城镇人口特有的消费理念,拼多多开拓出了很有特色的市场和运营模式。有人总结这门生意经,叫“得城镇青年者得天下”。这门生意经其实就是建立在中国仍然是个传统农业大国这一现实基础上的。

          接下来谈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特征,重视血缘关系。我们以称谓为例,谁都知道汉语的称谓名词是最为复杂的。

          如果和英文做个简单比较的话,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在汉语中叔叔和舅舅是被严格区分的两个词,因为叔叔和舅舅有着不同的血缘谱系,一个来自父系,一个来自母系,这是不能混淆的。

          同样,来自父系的长辈,伯伯和叔叔,也必须依据年龄予以清晰地区分。晚辈和伯叔、舅舅之间相互承担的责任义务,也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社会里,这就牵涉到财产继承、如何尽服丧义务等等问题。

          一个基本原则是,以父系为轴,代际、血缘关系越亲近的,相互间的责任义务也越重。但在英文中,无论伯伯、叔叔还是舅舅,都是一个词:uncle。同理,英文也不区分姑母和姨母,都使用aunt这个词。

          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姑母和姨母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姑母也是核心的家族成员,姨母则不是。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英文中cousin这个词,它把表兄弟、表姐妹、堂兄弟、堂姐妹全都包括了,不仅不分堂亲(与自己同姓的父系亲戚)、表亲(来自于母系或姑母夫家的亲戚,重点是与自己不同姓),连兄、妹都包含在一起,不分性别。

          这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这些关系分得那么清楚?除了上文提到的权责义务外,我再另外举一个角度:婚姻。

          中国古人有同姓不婚之说,因此区分堂亲、表亲尤为重要。堂兄妹因是同姓关系,故是不应该发生婚姻关系的,而表亲则可以婚配。

          比如,同样是父系亲戚,伯伯或叔叔的孩子是不可以成为配偶的,姑母的孩子却可以,因为姑母的孩子跟着姑父姓,不是自己的同姓。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小家庭化,以及人口迁徙导致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还有妇女权利落到实处等等原因,这些讲究在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中也在渐渐淡化。

          但大家仔细体会一下,这些特点的细微影响在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可以察觉到的。要彻底摆脱这套血缘观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恐怕还要经历更长的一段时间。

          那么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传统跟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个话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再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wh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