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皇帝一开口便是:“朕”如何如何。观众也知道,“朕”就是皇帝的自称,是皇帝的专用词。皇帝为什么要自称为“朕”呢?
其实,“朕”最早并非皇帝的专用词,而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通用自称词,“朕”即“我”的意思。汉朝蔡邕在《独断.卷上》就解释为:“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在《楚辞.离骚》中也有:“朕皇考曰伯庸”的说法。
但是,到秦朝嬴政统一天下以后,“朕”的用法就发生了变化。秦始皇规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称为“朕”。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因此,“朕”这个字,自秦始皇之后,就专属于皇帝的自称词了,并一直沿用到清朝结束。
不过,在皇太后听政或是下诏时,皇太后也可以自称为“朕”,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汉书.郊祀志下》记载:“皇太后诏有司曰:‘未见皇孙,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朕甚悼焉。’”《汉书.王莽传》记载:“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君王、诸侯都自称为“孤”、“寡”或“不谷”,以为谦称。譬如,《战国策.齐策四》记载:“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老子.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意思是,贵者必须以贱者作为自己的根本,高者必须以下者作为自己的基础。因此,侯王们便自称为孤、寡、不谷。由此可知,在没有专用“朕”之前,“孤”、“寡”、“不谷”都是王侯们自谦称呼的专用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