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在过圣诞节,无聊的我周末把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之大圣娶亲,之降妖除魔看了,说不好能有什么感慨,胡乱说说吧。
看完月光宝盒,脑子里重复着内涵一词。再看完大圣??娶亲,感觉是既内涵又深刻,再看完降妖除魔,又感觉,深度太深了,刺入骨髓地深。我并不喜欢这个电影的那种讲述方式,更不喜欢这种纠结的虐心的故事,可偏偏合在一起的讲述方式和讲述内容被我拆解地支离破碎。很多人都说,小时候看大话西游,一直在笑,长大了再看,是一直在哭。是啊,二十多年前就是在用一种超前豁达的方式讲述一个个悲情的故事,看不懂内容的看到会跟着戏笑的剧情大笑。等经历过之后,再看,再怎么戏笑的方式,也会勾起经历过的那些故事,击中泪点的恰恰是那戏笑的剧情,你不能陷入无尽的悲伤之中,然后就哇地哭出了声-注意不是我。
月光宝盒在看的时候,我一直以为,穿越前和穿越后是一个人。在剧情的设定中,其实不是这样的。当穿越之后的孙悟空,与穿越之前的那个人,是不一样的,或者本身剧情是留有巨大逻辑漏洞的。可正是这个设定,最终让剧情变得更抓人心。当扛起来金箍棒大摇大摆西天取经的孙悟空留下背影的时候,他成就的是他自己,还是另外一个时空的人?都是的吧,包括那个叫紫霞的姑娘。 月光宝盒里的孙悟空,一直在顺势而为,他不认为有什么问题,从寨子里跟小弟们的对话,遇到蜘蛛精的时候的反映,当真的和那个叫晶晶的姑娘的对话,其实他很真实的在活着,然而那么真实的自己,致终就是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或者说,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一点控制情感的影子存在。不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与天庭的背叛的晶晶,看起来是背叛了至尊宝的二当家的,说倒戈就倒戈的小弟们,一味寻找唐三藏的那个姐姐,每个人物都在按照自己的性情活着,很好笑是吗?让人忍俊不是?大人的世界一定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小孩子的世界才能看的懂这一切,而大人像看小孩子表演一样在忍俊不禁地观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然而他们的真性情确在实实在在经历人世间的苦难,凶险,毒恶。晶晶来寻找的是负心汉,或是复仇心理,或是只是一个借口,如若至尊宝不是孙悟空,社会变为社会,只不过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决斗而已,或者只是一次归顺与降服;十三娘寻找唐三藏,找得到只不过是一次交易而已;若晶晶,十三娘都没出现,至尊宝,还是山大王,一群山贼继续占山为王,劫持者来往的行人。啥?不这么做?山大王不做贼?十三娘不找唐三藏?晶晶不找至尊宝?山大王会死,十三娘会就不能长生不老,晶晶会。。。问题就在这,一旦有爱出现,一切都变了,无论是大爱,还是小爱,比如爱情的爱。当十三娘为了那个二当家的死于牛魔王之手,当晶晶死于牛魔王胡说的谎言,最终的一切的结束,都是为了影片的核心,爱情,爱。从这个再往回看,至尊宝遇到了晶晶,二当家的遇到了十三娘,每个人的活着的目的都变了,那些曾经的梦想,变成了对ta的守候与拼死相救,无论ta是孙悟空还是至尊宝,晶晶还是蜘蛛精,十三娘还是二当家的。只不过,就算得到月光宝盒,结局也只不过是被看成了一只猴子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