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廊灯下的呐喊
学校的教学楼一共三层,每层六个教室,东西各一个楼梯。一层和二层是12个复读班,据说,那一年的复读班是十中最厉害的复读班,不但人数多,考出的成绩也是无可比拟的。三层是6个中职班,裁剪、机械、家电修理各两个班。我们是五班,教室在一层右边楼梯的东侧,紧挨着我们东侧的是六班。
初三那年不谙世事,虽然在下学期自己也非常努力,但是中考成绩还是与高中录取分数线相差甚远,无奈选择了复读,那就只好再拼一把。
复读班的管理异常严格,当然,每一个来复读的学生也都会“不用扬鞭自奋蹄”。白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老师们也很负责,记得教我们的一位英语老师(英语老师一年换了几个,已记不得这位老师的姓氏),刚参加工作不久,中午不回家,也和我们一样带着从家里面捎过来的馒头咸菜,对付一顿。晚自习统一管理,有熄灯时间的限制,有寝管教师的查寝,晚上躲在被窝学习是要被通报批评的,所以,如果想给自己加码,只有在早上早起了。
大多数时间,我和寝室的几个同学都会比规定时间早40分钟左右起床,简单的洗把脸,清醒一下,拿着头天晚上从教室带回的书,径直向教室走去。
由于拿教室门上钥匙的同学还没有来,先到的几个同学就站在教室门前的走廊里学习,背单词、背古文,做数理化试题,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习时往往都是不出声的。而走廊里的灯是声控灯,过不了一会儿,声控灯就会自动熄灭,此时就有同学大喊一声或者跺跺脚,不过可能那时的声控灯没有现在的灵敏,有时跺一脚不一定就会起作用,所以大多情况下需要喊几声才会重新亮起来。
知道了声控灯的奥秘,几个同学不久就拿出了对策——轮流喊,因为不能每次都让同一个同学来喊,那样是不公平的。于是按照星期进行了分工,星期一谁来喊,星期二谁来喊,责任到人。刚开始喊的时候,大多都是采取喊一声“啊”、“嗒”,后来就开始有了改变,有的大声说出自己理想的高中,有的大声喊出自己刚背会的一句古诗词,还有的互相喊一声同学的外号,每当这时,走廊下都会传出我们爽朗的笑声,这算是在复读生涯中的苦中作乐吧。
三、“热得快”还能这样用
当时的班主任姓吴,个子不高,体形消瘦,走起路来步步生风。吴老师教我们语文,写得一手好字,就是上课不用普通话,用他自己的话说:“写字方面咱学校里面我谁都不服,唯一的缺点就是普通话不好”。吴老师刚参加工作不久,与另外一位老师住在挨着教学楼后边的职工宿舍里。
那时的十中,条件不比现在,没有塑胶跑道,没有体育器材,教室里面更是连热水也没有。师生喝水仅靠食堂的一个小锅炉,一千多人的学校,这个小锅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满足需求。夏天时还好一点,没有热水,同学们就直接接水管里的生水喝,这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若是放在现在,估计家长早都把举报电话打到有关部门了。
夏天可以喝凉水,但是到了冬天,这样的办法就行不通了,怎么办?总不能不让学生喝水呀?还是吴老师有办法,他先是拿来自己用的“热得快”,用同学们带的暖水瓶烧水,但是比不是每一个暖水瓶都能喝吴老师的“热得快”匹配的,有的暖瓶瓶口大,有的瓶口小,不匹配就没法烧热水,没发烧就不能保证热水供应。于是吴老师索性从街上买了两个平时家里面用的铁桶,就是用扁担挑水时用的那种,打算用这两个铁桶给我们烧热水喝。
烧水的桶是找到了,可是问题又来了,如何把热得快放在上面呢,总不能把热得快直接仍在桶里面吧,用铁桶烧水没来也是瞒着学校领导的,要是再搞出点触电事故,那可不是吴老师和大家愿意看到的。后来吴老师不知又从哪里寻觅出两块长木条,把木条平行的放在桶沿上,把“热得快”架在木条上,一个简易的新式“热得快”就面世了。
为了保证安全,吴老师特意安排班长和副班长两个人轮流看管烧水的桶,一旦水烧开立即拔掉电源,一是防止开水翻滚烧伤同学,另一方面是害怕发生触电事故。
就这样,这个改装后的“热得快”陪伴我们度过了整个冬天,虽然那个冬天很冷,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很温暖。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