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柬埔寨,当然要去看看柬埔寨的国宝—吴哥窟了。 东南亚国家的著名建筑很多都依山傍水,吴哥窟自然不例外,它所处的地方不远处就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而吴哥窟的四围都是原始的东南亚丛林。吴哥窟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因为它是用红土为基,红砖打造成的,我在柬埔寨的那几天里,即便是天空湛蓝如洗,但吴哥窟顶上的那一小片天空永远红霞灿烂。这座象征着吴哥王朝时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建成后几百年的时间内几乎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因为很多国家的文明都断代过,所以吴哥窟也不曾幸免。东南亚的著名文化建筑中,大部分的建筑历史还都是由它本国的文献记载,揭示了建造者,时间和建造原因,而吴哥窟除了知道它是佛寺之外,不仅是建造时间,建造者不确定,而它的建造原因,过程却全是它的后来发现者所整理记载,这在著名文化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 既然它的大部分历史和资料都是发现者提供,这里就不能不说吴哥窟的发现过程。吴哥窟是19世纪初的欧洲人发现的。19世纪,正是世界历史上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19世纪,欧美列强的资本主义正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转向东方寻找原料产地,我无意美化西方侵略的罪恶与野蛮,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枪口打出的不仅是子弹,也有钢笔。侵略永远不可能只是军队,必须还是学者。而这些侵略国的学者在研究被侵略国的文化方面总是超过被侵略国本国的学者,我倒不是赞同侵略,而是我觉得一个国家有能力去侵略别的国家,那么它肯定在诸多能力上有许多优势,这是肯定的,这个道理就好像是日本当年侵略了我国,但是它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的能力也是超过我国的研究水平,这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1858年,法国历史学家,画家安姆欧远离了欧洲舒适的清风和阳光,来到当时环境并不安定的东南亚。他出发之前,他的未婚妻与别人结婚了。好像对于任何人来讲,这都是不小的打击,所以我觉得他来东南亚的目的也不全是为了考察。但是上天总是公平的,他并不知道这趟旅行会给他带来多大的收获,这个收获已经不是针对他个人,甚至是针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我们很多人有时候抱怨生活的艰辛,却从不可能想到生活可能酝酿着更大的收获给他。而且就以人性来说,很多人就算得到了收获,他也不会想到因此感谢上天。而安姆欧不同,他即使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里,他也从没有因此放过对上天给他的恩赐的感谢,尽管他可能个人比较消极抑郁。对于这样一个人,上天自然也不会怜惜恩赐。 安姆欧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跋涉,才来到东南亚。东南亚当时的丛林里,酷热难当,蚊虫肆虐,想要探险没有当地人的帮助可不行。尽管安姆欧长得不帅,脸上还有很多雀斑,而他穿着打扮也与当时的法军士兵一样,手里还拿着一把步枪,身穿着土黄色的咔叽军服,但他还是成功雇佣到了向导。因为他身上的一些东西让当地的人相信,他不是那种喜好杀人的军人,这种东西,我们称它为气质。 但安姆欧也确实是个好领队。旅途中,他有时会有呵斥他的向导们的举动,但这些掩盖不了他关心他们的本质。他买了一艘帆船,顺着河流航行,河的两岸都是原始丛林,他们晓行夜宿,下午和晚上,他们就上岸在树林里歇息。东南亚的丛林给安姆欧的馈赠实在是太多了,甜度超过蜜糖的水果,如香蕉,菠萝,柚子,西瓜,皮厚肉弹的河鱼,肥嫩香浓的丛林野鸡,等等,而安姆欧的心伤也很快得到了弥补。丛林里有很多的部落,部落的男人们因为频繁的战事,几乎没有,所以这里的女人们都是干柴烈火般的性子,尽管安姆欧没有对这些人有什么感情,但他心灵上的寂寞却是可以得到弥补。 当然这一路,安姆欧也吃了不少苦,较大的温差和不同于欧洲的气候让安姆欧没少生病,被安姆欧当成家人般的向导们这时就精心照顾他,安姆欧就在他生病的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珍稀的动植物和东南亚习俗,他把这些都写下来在笔记里。这些笔记本今天就陈列在博物馆里。 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安姆欧的头发几乎没了,衣服也破旧了不少。在这个阳光炽烈的下午,历史和安姆欧的人生即将改变。安姆欧让他的随从们去丛林里寻找食物,他带着他的装备在森林里漫游,他走着走着,看到远处的树林里透进了一丝金光。他以为树林里有什么珍奇的东西,走过去拨开树林一看,果然是人间难得的珍奇。 他的眼前是一座空中花园式的梦幻建筑。 这座建筑,异常高大雄伟,远观上看,无论从哪个角度,它几乎都是无可挑剔的。它的总体布局呈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四角的建筑一样高,代表中央的建筑至高无上,全部都是棕红色,就没有突兀感。正中的建筑高耸入云,有一种崇高之感。安姆欧感到莫名的紧张,他握着枪,走进了这座建筑里。这座建筑很多细节破败的已经相当厉害,安姆欧在墙上看到了佛教形象,他明白了这可能先前是一座佛寺。建筑里当时蛛网密布,灰尘乱飞,安姆欧在一面墙上找到一副画像,是众神簇拥的前吴哥王朝的帝王苏拔耶摩二世,而在这幅画旁边,是一些古高棉文,安姆欧虽然看不懂,但他把这些全临摹下来。 走出这座建筑物,安姆欧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建筑物里给了他凉爽,静谧,祥和。而外面截然不同。他自己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就好像是从文明之地又回到蛮荒。“安姆欧不是摄影家,但他是一个好的画家,他把这片建筑的正面形象描绘了下来,带回去给他的随从们看。随从们都是目不识丁,他们或许知道,但是无法表达。安姆欧把这些资料收了起来,打算回去研究,不过他应该谢幕了。他已经做出了发现吴哥古迹这么大的事,探索的戏份得留给其他人。在1861年,就是他发现吴哥窟后不久,他就倒在了这片他几乎付出一切的丛林里。向导们悲痛欲绝,他们用自己表达尊敬的方式让他们的领队安眠,并用东南亚特色的乐器给他弹奏超度。安姆欧搜集到的大部分物品都已经遗失,不过笔记本和安姆欧的遗嘱却被向导们送上了回欧洲的轮船,这样,吴哥窟的秘密终于重见天日。 吴哥窟是吴哥王朝全盛时期,吴哥王朝的国王苏拔耶摩二世所建。他本是一位信仰佛教的人,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建议并且主持了佛寺的设计工作。设计完毕,苏拔耶摩便倾尽举国之力建造这座迄今为止规模最宏大的佛寺,用了整整三十五年时间。红土是非常昂贵的建筑材料,而红土很多时候不是直接拿来建筑的,是需要烧制成砖,然后才能去建筑。三十五年后,这座巨大的建筑拔地而起,但是神圣的吴哥王朝和有关吴哥窟的一切却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可能它们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我目前就只能找到这些资料。 我登上吴哥窟高大的台阶,零距离接触这座建筑,红砖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一点点彩虹般的光芒。台阶大都没有翻新,而是做了加固,楼梯很窄,很陡不说,还湿滑无比,好像古高棉人用这种方式表现了登天以及修行到觉悟境界的困难。至于楼梯两侧为什么要放花里胡哨的图片,我就不知道了。好像应该是说明修行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吧。 吴哥窟的墙壁上的雕塑有的精美,有的呢,就很粗糙了,什么原因,你们可以自己百度,我就不多说了。大部分内容都是取材于佛经,因为吴哥窟本来就是佛寺。吴哥窟所卖的纪念品大都是佛像,精美的吴哥窟照片什么的,吴哥窟里的大佛像有一间房那么高,小的就只有圆珠笔那么长,好像个个佛像都是一样的表情。 吴哥窟楼顶上的尖顶最难爬,人很挤,还要手脚并用。但是一旦爬上去了,视野却是挺好的。 根据手册上说,吴哥窟很多地方都是镶嵌有名贵宝石的,不过我是真没发现。有关它的建造者,苏拔耶摩二世,我也只看到了一副他的画像,而且他的画像明显是带有神话色彩的。 都说吴哥窟很大,其实一个上午,午休加下午的时间,对于我一个人来说绰绰有余,那些买了几日票的,时间不够用的,大多数是情侣,走到哪里都要自拍两下,然后准备加上几句在吴哥窟的厕所里捡来的什么什么佛教语录,回去就准备刷空间了。对于这些,我也不想说什么。 下午离开吴哥窟时,也就是黄昏即将转向夜晚的时候,那时候好像是太阳离地面最近的时候,靠近河西岸的树叶都被染成了金黄色。我做了一个奇怪的动作,我不知道安姆欧被葬在这片树林里的什么地方,我只能面向这片金黄的树林,合掌鞠躬几下,代表敬意。 离开柬埔寨后,我漫无目的地瞎想了许多,人活着这几十年,总有那么多的“总有一天“忽悠得人晕头转向,但是有一个”总有一天“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信,那就是”总有一天,世界会让我们离开。”真到了我离开之后,我有几件事想做,我会带上中国的衡水白干,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和东南亚果酒,拜访苏拔耶摩二世和安姆欧。我会问苏拔耶摩他建造吴哥窟的过程,细节,所消耗的资源,还有我想告诉安姆欧,他的心愿得以实现,他从此无须再有遗憾,也从此无须再留恋人世间。倒是我怎样去见安姆欧,就是我这几十年要做的事了,做一次最漫长的旅行,要准备的肯定得相当充分。因为我想,见过安姆欧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不差我这一个。而我完成了我的心愿以后,无事可做,历史这个导演安排我在人生这个舞台上的戏份已尽,我下面只需要永远当好观众,看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几十年的人生中起伏跌打,看着柬埔寨每天一样的人来人往,游人如织,看着他们走过我们这些过去的家伙都走的过程,我想我不会再选择转世投胎,而且嘴角也会露出一丝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