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没有时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人,同样每天只有24个小时,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居然会那么大,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实际上每个人出生那一刻还都是一张白纸(哈哈,请不要执拗胎教问题),但是从那一刻起就进入了人生初始的积累阶段,开始了人生路的锻造,直到长大成人,这段时间每个人会接触不同的人,会遇到不同的事,会接受不同的教育,会拥有不同的成长环境。
也许正是这些不同,直接造就了长大后的不同的你我他。
每个人有了自己独特的经历,自然就构建了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这个思维模式来理解遇到的各种情况,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相同的一件事,得到的结果就截然不同。
有句话说的好,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卓越的人改变模型。
之前听到的一个故事,大英图书馆新建了一栋漂亮的新图书馆,建成之后就有了一件很头疼的事,那就是怎么把之前图书馆里面所有的书搬到新图书馆去,于是请人做方案和预算,算下来居然要花费350万美元,这是多么高昂的费用啊,是雇佣一批人专门去搬吗?还是外包给建设大楼的团队呢?或者是发动员工及其家属一起干?这时候有个年轻人提出了方案,并且说只要150万美元,图书馆当然高兴,这一次可是节省了200万美元。
年轻人是怎么做的呢?年轻人接了这个工程后,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从今天开始,大英图书馆向全体市民提供免费的,不限量的借阅图书活动,只要读完之后把书还到新图书馆”,简单吧,只是一个思维模式的转换,年轻人直接就获得了百万美元级别的收入。
还有个故事来自于一家大企业的吃饭问题,对于上班族,正常情况下是很多人在公司吃午饭,很少的人在公司吃晚饭,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现象。这时候自然就负责午饭的供应商利润更高,因为午饭的刚需性更强,还可以不怎么负责任,好吃不好吃你都得吃,那通常肯定是不好吃的时候居多。怎么解决呢?这好吃不好吃的标准每个人感受还不同,不断的换供应商吗?或者强制要求他们不断更新菜谱?这些方法都没有被这家大企业选用。
这家企业采用的是引入竞争,选了两家供应商,一家负责午饭,一家负责晚饭,每3个月评比一次,午饭好吃还是晚饭好吃,如果喜欢晚饭的多,就午饭和晚饭的供应商调换,如果连续半年都是午饭胜出的话,换掉晚饭供应商。很快就发现能得到比之前好得多的饭菜和服务,这就是卓越的人想出来的办法。
看了两个例子,好像这都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那我们自己该怎么办呢,怎么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呢?
通过读别人的书我学到的有两点:
第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第二,为人处世的时候多转换角色,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看别人是如何设计解决方案的。
读到此处的你是否有所收获呢,时刻贱行吧,相信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那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