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后往公司走的路上,锐总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可以多长时间不看手机?[捂脸]清醒的时候估计一个小时怎么也得看一下吧,即便没有人主动召唤我。我还描述了一个具体场景:周末在公司会议室写东西,需要deepwork的,但还是忍不住会一个小时看看手机,主要是刷刷微信朋友圈。锐总的结论是在这个时代关键是掌握切换能力:“浅工作”和“深工作”自由切换哈哈哈一笑,各进各的会议室。
但作为容易想多的我,到这会儿还在思考:这个真是一个坏习惯啊,怎么就改不了呢?那么需要深度工作的时候依然管不住自己,真是无法理解也不可原谅。然后意识就将我带到的远方……有专家总结过,人会犯三种错,其被原谅程度是不一样的,分别是“无知之错”、“无能之错”和“无节操知错”;其被原谅程度逐级降低。
无知之错:一个人做错事是因为“不知道”,这种错是比较容易被原谅的。想想一个人新人到了新公司,第一次参加部门会议,因为对公司不够了解,所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议,有很多都是有启发的,但也有不少是因为不了解而显得很不成熟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人是很容易被原谅的,甚至这种态度还会被领导鼓励:新人要能跳出来想问题更能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无知者无畏,无知就是力量,打破惯性和模式的力量。当然,如果太过于违背常识common sense,那这种“无知”就变的可以忍受但无法接受了。比如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应该是要知道的,如果表现出“无知”而且还不是应届毕业生,那么就属于要赶紧补课,无法有借口的。
无能之错:明明知道具备知识知道好歹,但就是行动上做不出来,这就是无能之错。这种错误被原谅的程度要降低了。比如我明知要深度工作需要专注,一分神再分心效率就低而且往往效果就差,但就是管不住自己要刷微信,这就是典型的无能之错。再比如经常听到这句话“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中的自责和无奈跃然纸上,因为觉得自己无能格外灰心丧气。想想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然是知识过载,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知道不知道,十有八九在于做不做得到。我所在的培训领域更是明显。以前课上讲一些最新的案例和动态,学员就听得津津有味觉得很有收获,现在如果不能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那学员很快就失去兴趣和耐心不跟你玩了。所以最近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关键词是“赋能”,核心要解决的是会做而不是知道。罗胖每天早上的“清单”,就是知识产品的一次升级尝试,从开阔视野替你思考到清单赋能的升级,向越来越“有用”转变,而不仅仅是有趣,从而消解一些普遍存在的“无能”焦虑。
3、无节操之错:知道也会就是不做,比如进入职场大家都清楚企业雇佣我们是要有产出的,做事最终要以结果和效果来衡量价值,但有人就是不按照这个标准来做事啊,走形式跑过场,追求做了什么而不是实现了什么,啥事都对付,对付来对付去,把个人口碑都做砸了,关键把事情耽误了。这种错误无法被原谅,典型的属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价值观冲突。无知可以灌输,无能可以培养修炼,无节操就属于典型的无能为力了,因为说啥听不进去、弄啥无动于衷,总觉得人与人之间隔座山,夏虫不可以语冰啊。实际上,有些事情表面上看是无知或无能,再往下刨一刨,多少跟价值取向有关:心思就不往那里去。管理者遇到这样的下属就很为难了,狠下心来往往就断喝一声:不符合文化要求的,一票否决!
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长板和短板,都会有无知无能的地方,所以团队就有必要至少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没有完美的个人但也许补来补去就能拼成一个完美的团队。可是,团队里面要是有无节操的哪怕只有一个,其杀伤力都是巨大的,学坏容易学好难,看着无节操的人依然过得挺滋润的,那其他人为什么要背负着节操的包袱把自己弄得压力山大呢?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和光同尘,团队慢慢就变得中庸失去是非观念然后就一路滑向平庸了。岂不痛哉?️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