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主题写作,一个学期进行一次作文但多次修改,至少六次。这是我之前在初中作文教学上的一个设想,今天在和校长的聊天时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觉得非常必要,而且比现在的每学期六次六篇作文,一次写完就任务式地完成不进行修改,在促进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更加有效。
就一篇作文多次修改的作文教学设想,就作文教学规律而言是遵循写作规律的。因而是符合自然写作成长规律的本质的。作文教学本来就没有循序渐进的梯度式前进,而是回环反复的不规律的前进过程。这个前进与提高的过程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写,更要在于不断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即便是大作家也是如此,更不用说我们普通写作者。一个真正会修改文章的写作者,才是真正的会写作的人,这就是“知其然才知所以然”的道理。任何写作者的初稿,都是比较不理想或者是口水文章以致是烂文章,但是,经过反复地修改,文章才会不断完善。这是我在写作过程最大的收获。从目前的学生来看,由于写完后,主要是老师的全批全改,修改这一写作者的行为由老师全权代替,学生拿到作文,不仅不堪作文的修改与评语,从而对老师的修改也丝毫不重视,因此,老师的认真批改也几乎失去意义。更主要的是取消了学生的修改过程,就剥离了学生写作能力成长和精进以致提高的过程,因此,写作水平与能力的改善与提高,自然就难以有效和高效。由此看来,修改是学生写作过程不可或缺的过程,是学生真正掌握与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经路径。而且比起多写,多改要重要的得多。修改这个过程是就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改进的纵向来看的。
此外,从写作能力训练的横向来看。写作的若干个技能如题材的选择,细节描写的训练,语言的润色,场景或环境的描绘等,这些蕴含在写作整体能力之中的难以计数的技能,需要在多次的修改过程中逐一集中指导不断训练才能积少成多。这个过程的训练,必须得从学生每次写作后的具体写作学情发现、分析、集中指导与训练以达成小目标,小目标的完成日益积累达成大目标,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大问题必须得这样化整为零,分散在一个学期的一次主题作文中的写作和多次不断地修改过程中,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不会使一次写作重复,而且会使每次更有价值,更有目的,也更有效果。同时,在每次的修改中让学生明白,写作不仅要重视写的过程,更要注重修改的过程,修改是二次创作,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创作,绝不是重复,而是一次全新的写作,是一次在原有写作初稿的基础上的完善,每一次都应该解决前一次出现的不足。这样,让学生真正懂得“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这个道理。明确告诉学生任何人包括名作家的初稿都是粗糙的烂文,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写作的门槛,从心理上有了轻松学习写作的准备。
这样的写作,既是真正符合学习写作规律的训练,更是行之有效的写作路径和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