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又忍不住冲他发火了。看着孩子眼角挂着泪珠睡着的样子,我心里好愧疚,我真不是个好妈妈!”
这是好友媛媛第三次跟我说,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吼孩子的事了。平日里她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很少与他人动怒。若不是她亲口说起,很难想象如此性情温和的人,会那么容易在孩子面前失态。
绝大多数家长也都有和媛媛一样的育儿困惑。研究表明,有90%的爸爸妈妈曾经对孩子大吼大叫过。这说明无论我们有多么渊博的知识水平,有多么体面的工作和收入,在孩子面前,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失去过理智。
在冲动的情况下,对孩子大吼大叫,事后又后悔、自责,想要弥补对孩子的伤害,却又一次次重蹈覆辙。愤怒—吼叫—自责—讨好—愤怒—吼叫……仿佛陷入死循环一般,深陷其中却又无可奈何。
为什么常常会陷入
「恶性循环」中呢?
在《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书中,提到「内在的情绪反应」这一概念。它又被称为「元情绪」,是不经大脑思考,凭第一直觉就迸发出的情绪体验,与我们童年时的经历息息相关。那些动辄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很有可能在小时候,父母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对待他。
冲孩子发火,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孩子在不经意间成了大人的出气筒。当情绪宣泄完,恢复平静状态,这时我们才开始反思,刚才的行为对于教育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又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处理情绪,首先要区分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和事件本身。
只有在调整好自己情绪的前提下,才会有能力去照顾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得到满足,他自然会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1、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
是调节情绪的第一步
情绪这个小怪兽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接受他、拥抱他。
心理学家指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看不见的问题。只有对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一种觉知的状态,才能拥有转换负面情绪的能力,成为情绪的主人。
2、思考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
改变对事件的看法。
如果是对孩子期望过高,那就适当放低期待,接受孩子是个平凡的普通人。如果是对未来过分焦虑,那活在当下,享受每一个陪伴孩子的时刻。
如果没有更好的处理情绪的方式,那就通过家庭教育课程的学习,或是阅读育儿书籍等的方式,放平心态、充实自己。
3、与自己的「内在情绪」和解
认识到自己有「内在情绪」的存在,可以试着与TA默默对话——
“谢谢你的陪伴,让我不再孤单。但是现在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请你暂时离开。”配合上几次深呼吸,内心的负能量很快就离开了,情绪很快稳定下来。
为避免自己的情绪给孩子造成困扰,我常常用这个方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
当孩子哭闹时,
与他「共享情绪体验」
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会抑制不住内心的烦躁与怒火。然而,当你与孩子将心比心,把话说到孩子心坎里,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时,他会立即停止耍赖。
因而,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
父母要充当陪伴者的角色,允许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在聆听孩子讲话时务必保持专注,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不打断,不否定,不加任何评判。
等孩子把话说完后,借用
「情绪表达式:我讯息=描述事件+我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认同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教会了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
坚持这样的情绪管理训练,可以有效切断恶性循环,使它变成正向的「情绪疏导五部曲」:觉察情绪、识别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情绪、解决问题。
-END-
棉花糖情商 家庭教育
儿童情商课
父母成长课
「双课堂模式」
助力科学育儿 提升孩子情商
网友评论